范立礎
5月3日上午,中國橋梁抗震學科的開拓者和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范立礎因病去世,享年83歲。提起他的名字,或許并不為大眾所知。而在25年前,他參與并完成了南浦大橋的抗震研究。如今,大橋尤穩(wěn)固,斯人已遠行。
空中拍攝的上海南浦大橋引橋
1988年初,當時的上海市建委召開會議,決定自主建設南浦大橋,通過專家評審,決定采取同濟大學提出的結合梁橋面斜拉橋方案。以中國人為主進行自主設計,這在當時是挑戰(zhàn),也是中國橋梁建設學術領域的機遇。同濟大學組織力量,擔任科研項目的總承包和東引橋設計。范立礎教授負責完成該橋的抗震研究,與團隊一起解決了大跨度斜拉橋工程中的重大理論和技術問題,保障了設計、施工工作順利進行。而在此后的楊浦大橋設計上,在大橋邊墩安裝防震拉索等“南浦”創(chuàng)新,得到進一步應用。
日本橋梁設計專家伊藤學教授在參觀南浦大橋后感慨地說:“我們原本以為中國工程師不敢自主建設這一工程,但是你們完成了,而且做得很好,按照你們的造價,我們做不下來?!敝袊艘圆蛔闳毡靖潘阋话氲脑靸r,用亞洲開發(fā)銀行貸款建成了南浦大橋,在實踐中鍛煉了隊伍,培養(yǎng)了人才,成為中國橋梁在90年代迅速崛起的開創(chuàng)性事件。
挑起重擔,并非偶然。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范立礎的老師,時任同濟大學校長的李國豪,找來已經回到同濟大學搞教學的他,問他愿不愿意啃橋梁抗震這塊硬骨頭。雖然范先生從來沒有搞過橋梁抗震,但他沒有二話,從此踏上了一個新的領域,一干就是40多年。
所謂橋梁抗震,其實指的是橋梁結構抗震。據統(tǒng)計,地震經常發(fā)生,全世界每年可達數百萬次,而5級以上的較強烈地震會造成災害,平均每年有十多次。比如我國1976年7月28日在唐山豐南的強地震就造成該地區(qū)中等跨度大部分擺柱式支座傾倒,有的墩臺傾斜,樁柱式墩的基樁折斷,甚至墩倒梁落………
自從19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建成了百余座各種類型的斜拉橋,成為世界上建造斜拉橋最多的國家。既然有這么多的橋,這些橋又裸露在蒼穹之下,這些沒有任何防護,沒有穿任何“外衣”的橋梁極易受到自然侵害,風、地震都是它的天敵。在地震區(qū)建造橋梁,為使其對可能發(fā)生的地震有足夠安全,或減輕震害而便于修復,要研究橋梁結構抗震。其內容包括橋梁震害宏觀調查,橋梁結構的抗震設計和抗震措施。范立礎院士研究的就是這個,研究橋梁震害的直接起因。
范立礎先生率先開創(chuàng)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及非線性地震反應分析方法的研究,在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建立了橋梁抗震學科,對橋梁減震、延性及特異橋梁抗震設計作出卓有成效研究,創(chuàng)造性提出三水準設防、三階段設計的橋梁抗震設計理論,率先系統(tǒng)研究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理論、方法,并主持編制大型應用軟件,成果已應用于幾十座橋梁,如上海楊浦大橋、長江江陰公路大橋、上海雙層高架、立交橋等。
他在橋梁抗震領域取得國際公認的理論成果。其中“橋梁抗震理論”獲1986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南浦大橋工程”獲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探索從未止息。國家重點工程——四川雅瀘高速公路上的30余座橋梁應用了彈塑性抗震擋塊,歷經汶川地震完好無損。蘇通長江大橋建設過程中,則用上了400多套創(chuàng)新設計的雙曲面減隔震支座,提升結構抗震性能,更節(jié)約工程造價約3.9億元……這些,都源于范立礎負責開拓研發(fā)30多年的“大跨、高墩橋梁抗震設計關鍵技術”,給更多大橋扣上抗震“安全帶”。該項目獲2009年度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相關成果已被國家行業(yè)標準《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采用。中國目前在建的400米以上大跨度橋梁中,有70%的抗震設計是由同濟團隊負責的。
同濟大學官網頁面,關于范院士,有著這樣一段描述,或許已客觀記錄他的學術人生——
“1955年7月畢業(yè)于同濟大學路橋系橋梁與隧道工程專業(yè),現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40余年來長期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在橋梁結構設計理論和橋梁抗震領域內獲得了多項重大研究成果,主編教材與科研專著十余本,1990年以來發(fā)表論文近150篇,培養(yǎng)博士后、博士、碩士40余名。在土木工程防災國家重點實驗室創(chuàng)建了橋梁抗震研究室,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穩(wěn)定的學科研究隊伍。創(chuàng)造性提出三水準設防三階段設計的橋梁抗震設計理論,率先系統(tǒng)研究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理論、方法,并主持編制大型應用軟件,已在全國20余座重大橋梁工程上應用。他主編了公路和城市的多部抗震指南和規(guī)范及有關的理論和應用叢書。在國內,七五、八五、九五都參加大型國家級研究課題。先后獲得茅以升橋梁大獎(個人成就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獎等各類重要獎項十余項?!?/p>
(來源:澎湃網)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