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連續(xù)“硬剛”之后,美國政府和哈佛大學之間的矛盾再次鬧到法庭。
5月29日,是哈佛大學起訴特朗普政府限制該校招收國際生案件舉行聽證會的日子。此前,負責審理此案的美國聯邦法官艾莉森·巴勒斯針對“禁招令”已經發(fā)布了臨時限制令。
或許是感受到了壓力,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28日說,哈佛大學的外國學生比例應限制在15%左右。
同時,特朗普繼續(xù)向哈佛大學施壓,要求其提交外國學生名單。他說,哈佛大學大約有31%的外國學生,美國政府想知道這些學生來自哪里,是不是“麻煩制造者”,會不會做出極端行為,外國學生中的許多人是由“這個國家的激進左翼瘋子”煽動的“麻煩制造者”。特朗普還稱美國有很多人想進入哈佛大學和其他學校,但是因為外國學生導致他們無法入學。
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的這場司法博弈會如何發(fā)展,誰的贏面更大?
據美國媒體報道,哈佛大學兩起針對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起訴,主審法官均為艾莉森·巴勒斯。在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tǒng)任期期間,巴勒斯曾多次作出與特朗普政府期望不符的判決。例如,叫停新冠疫情期間美國移民和海關執(zhí)法局要求部分大學的國際生離境的判決。因此,有不少美國媒體傾向認為,她可能會繼續(xù)延長對國際生“禁招令”的臨時限制令。
砍經費、威脅剝奪免稅地位,發(fā)起多項調查……實際上,“禁招令”出臺之前,特朗普政府已對哈佛大學“連砍多刀”。目前,哈佛大學已就聯邦資金削減、禁止其招收國際學生政策兩次將特朗普政府告上法庭。
目前,特朗普政府指示全球各地美國使領館暫停新的學生簽證面談,同時考慮擴大對國際學生社交媒體審查范圍。新政能快速落地嗎?對已經申請美國學生簽證的學生會有什么影響?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認為,暫停學生簽證面談涉及諸多技術細節(jié),美國駐外使領館不可能立刻具備這個能力。而且,該項舉措作為一種行政手段推出,具有突然性,可能還有變數,這背后更多顯現的是特朗普政府與哈佛大學等高校較勁的意味。
這場突如其來的政策沖擊,也揭開了一個現實:美國大學實際上正在深度依賴國際學生。
根據《紐約時報》和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數據,2023-2024學年,美國高校國際學生總數突破110萬人,達到歷史最高點,較上一學年增長7%。哈佛大學也在訴狀中公布:其在校國際學生超過7000人,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占總在校人數的四分之一以上。
另據統(tǒng)計,2023-2024學年,國際學生為美國帶來了438億美元的經濟收益,并支持了37.8萬個工作崗位。他們貢獻的不止是學費,還有科研活力、文化多樣性,甚至是未來的勞動力儲備。如果哈佛等高校真的停招國際學生,毫無疑問,學校營收將大幅縮水,研究經費也將被削減,最終影響到美國在全球科技、醫(yī)療、工程等領域的人才戰(zhàn)略布局。目前,加拿大、英國、德國、澳洲高校已啟動“綠色通道”爭搶被美國高校拒簽國際生,美國輿論認為,美國正逐漸失去全球頂尖青年人才的首選地位。
哈佛稱,“沒有國際學生,哈佛將不再是哈佛”,特朗普政府完全是報復心態(tài),報復哈佛不聽從指令。那么,特朗普政府與哈佛為何“死磕”對方?
這場對峙始于特朗普政府3月的反猶調查。根據多家媒體報道,特朗普政府對哈佛的“攻擊”并不是孤立的,白宮反猶問題特別工作組通知了至少60所大學,將以涉嫌校園反猶太主義的理由對它們進行調查。聯邦政府已對包括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在內的7所頂尖高校實施撤銷、凍結或審查聯邦經費的舉措,并可能削減另外19所高校的聯邦經費。
特朗普政府的主要要求包括根除“校園內的反猶主義”、廢除高校向少數族裔傾斜的多元化舉措等。美國輿論普遍認為,特朗普政府重點針對哈佛等高校,因為共和黨認為這些大學是左翼自由派或者民主黨的大本營。
然而,針對政府指令,哈佛沒有像其他大學那樣屈服,而是選擇“硬剛”,愈發(fā)成為特朗普政府火力對準的焦點。雖然哈佛資金實力雄厚,但2024財年,聯邦研究經費占哈佛收入約11%,如果政府“斷供”,哈佛無疑將遭受嚴重的財務沖擊。
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看來,特朗普“發(fā)難”哈佛等美國高校,主要有三方面考量。一是,打擊哈佛大學的所謂反猶主義和“覺醒文化”。二是,“殺雞儆猴”。特朗普等共和黨保守派認為,美國高校已經成為“覺醒文化”、多元文化以及自由主義的重災區(qū)和大本營,嚴重侵蝕了美國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是美國文化和價值觀“墮落”的重要推手。三是,欲借此改革美國高校在招聘錄取以及課程設置上的“政治正確”文化和“平權主義”,捍衛(wèi)美國的傳統(tǒng)價值觀,宣揚美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培育美國年輕人的愛國主義。特朗普打壓哈佛,不僅僅是因為哈佛敢于正面“硬剛”,更是因為他覺得哈佛的多元文化主義、自由開放的校園文化與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價值觀不相符合,也與他“美國優(yōu)先”的右翼民粹主義理念不符合。
韋宗友說,從法律角度來看,總統(tǒng)“朝令夕改”,憑借行政令對高校招生入學進行行政干預,其合法性也有待商榷。哈佛等美國高校有著大量國際留學生,如果這些留學生被遣返或被吊銷簽證,意味著這些高校每年將失去重要的經費來源,嚴重影響學校的正常運行和科研活動。而且,這種打壓還會造成“寒蟬效應”,導致其他國家留學生對赴美留學、訪學“望而卻步”。這對長期以吸引各國英才來發(fā)展本國經濟和科技的美國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最終嚴重削弱美國在教育、科技領域的全球競爭力,損害美國形象以及軟實力。
編輯: | 翟靜 陳昱卉 |
責編: | 崔信淑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