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上海市醫(yī)療急救中心隨車急救醫(yī)生。他是特殊的醫(yī)生,習慣于在緊急狀態(tài)下工作,他的職責是在通往搶救室的路上,多為患者爭取一份生的希望。他也是普通人,卻用肩膀扛起120電話那頭對生命的期盼。他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換取患者的健康與微笑,用自己鏗鏘有力的足跡,傳遞急救工作者的正能量!
現(xiàn)場急救最緊張的莫過于心肺復蘇。氣管插管和靜脈注射是對急救技術的考驗,胸外按壓是對體力的考驗,家屬期盼的眼神是心理壓力的考驗。據統(tǒng)計,我國每年死于心臟驟停的人數高達54.4萬,已位居全球之首。而心臟驟停后的8分鐘,正是所謂的“黃金8分鐘”。在這個時間實施心肺復蘇術,成功幾率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降低:1分鐘內,成功率在90%以上;到了8分鐘內,成功率為20%左右,并且可能已經“腦死亡”。在心臟驟停10分鐘后實施心肺復蘇術的話,成功率幾乎為0。同時,有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僅為1.5-5.2%之間,而美國的心肺復蘇成功率接近40%。
現(xiàn)代城市受交通狀況的擁堵、老齡化的加劇、遠距離調車等諸多因素的影響。2017年,上海市醫(yī)療急救中心急救平均反應時間(即呼救電話受理起至救護車到達呼救地)為16分39秒,這意味著,絕大多數呼吸心臟驟?;颊咭呀涘e過了“黃金8分鐘”的搶救時間。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15年來,吳昕成功完成了院前心肺復蘇100余例,多年榮居“上海市醫(yī)療急救中心年度心肺成功率最高的醫(yī)生”,2017年他的心肺復蘇成功率達到了35.48%。常有人問吳昕,“你心肺復蘇成功的秘訣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快、準、狠!”。盡管如此,每每發(fā)生狀況,只要有一線希望,吳昕也絕不放棄。他說,這是最能體現(xiàn)院前急救醫(yī)生價值的事情了。
作為一名院前急救的從業(yè)人員,不定時的三餐和高強度的工作讓吳昕成為了同學朋友中有名的“勞?!?。有好友勸他轉行,吳昕總是笑笑說:“每當我看到患者經過我雙手搶救,能重新呼吸這地球的空氣時,當我看到家屬那擔憂的表情轉為喜極而泣的時候,那種自豪感多少錢也買不來?!彼f,他拯救的是一個生命,更是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社會中有不同的崗位,每個崗位都有他存在的必要性。120醫(yī)生更是不可缺少的一個。
因為業(yè)務能力強,吳昕參加了上海市第一批“青年醫(yī)師培養(yǎng)計劃”,成為優(yōu)秀青年醫(yī)師領軍人物中的一員。從2008年開始,他成為了一名帶教老師,10年間,他共帶教醫(yī)生近30人,其中部分已成為醫(yī)生的中堅力量。作為帶教老師,他不藏私,會把在醫(yī)師培養(yǎng)里學到的新技術、新理論拿出來一起分享;他的徒弟出“師”不出“門”,他每個月都會利用休息天把自己的徒弟和徒孫召集起來,召開小型病歷研討會,讓大家講述遇到的病歷和處理方法,一起討論一起提高。一年365天,吳昕177天堅守在院前急救的第一線,近50天活躍在院前急救知識普及的志愿服務中。12小時的工作時間,他平均需要救治10位患者,除去搶救、路途和交接,他留給自己的時間不足以吃一口囫囹飯。2013年至今,上海市醫(yī)療急救中心共有149名急救醫(yī)生離職,但受到吳昕愛崗敬業(yè)的精神感染,他的30余位徒弟、徒孫中,只有3人辭職。
1.73米的身高,50公斤的體重,你可能很難想象身材略顯瘦小的吳昕每天拿著30多斤重的藥箱爬樓梯,抬著遠超自己體重的病人已是家常便飯。 一天,吳昕車組接到調度派出的任務。抵達現(xiàn)場后,警察示意傷者仍被壓在土方車下!吳昕馬上手提藥箱和監(jiān)護儀,來到土方車邊,蹲下查看。只見一老人雙腿仍舊被壓在土方車后輪下?!翱熳尵炖渚€!我到車下去搶救,你們在車外協(xié)助我一下?!眳轻t(yī)生喊道。他不怕地上還未干的水塘,不怕土方車下厚厚泥濘的地盤,不顧自身危險,立刻從土方車右邊的前后輪之間,鉆入車底,進行搶救工作!由于車底高度有限,吳昕只能坐在地上,彎著腰,壓低自己的身體給患者量血壓,做體檢,進行靜脈注射。每一個平時看似容易的動作,現(xiàn)在做來卻實屬不易,舉步維艱。
藍色的警燈劃破無邊的天際,吳昕依然日夜穿梭于大街小巷中,或許就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急救醫(yī)生很辛苦,可是,我很自豪,因為我是一名急救醫(yī)生!”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施蒙納 編輯:傅群)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