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大腦接受的外部信息,83%是通過眼睛得來的。因而機器人想要貼近人的智能,首先要有一雙類似人的眼睛。現(xiàn)在的各類機器人,大多是單眼,即使擁有雙眼也固定不能轉動,無法適應小批量、多品種的智能制造需求。中科院上海微系統(tǒng)所的張曉林研究員突破的機器人仿生視覺系統(tǒng),讓機器人的雙眼具有人眼的各種特性,未來可應用于工業(yè)4.0。
也許你不知道,日常使用的雙眼具有很多出色的性能。開飛機、開摩托車時機艙、車身劇烈晃動,但駕駛員仍能輕松辨別方向。我們看到的世界之所以是立體的,源于左右眼的光軸聚焦在同一平面上,有一個精妙的平衡。跟人類的雙眼一樣,張曉林研究團隊,發(fā)明的機器人仿生雙眼,也具備了防震、跟蹤、場景自由切換、左右眼位置匹配等一系列出色的性能。裝上了這雙眼睛的機器人能看到一個幾乎跟人眼無異的立體世界。相對原先裝著固定雙眼,只有平行視覺的機器人,擁有仿生雙眼的新一代機器人能在智能制造的生產線上,大顯身手。
一般的生產線,大批量生產,每個零部件都有固定個位置,因而機器人不需要自主辨識,對視覺的要求并沒這么高。但是智能制造的生產線往往小批量、多品種,零部件隨意擺放,需要雙臂機器人識別出要的部件,如此一來就需要更精準地識別、跟蹤的仿生雙眼。
目前,張曉林團隊已與過新松機器人合作,推進仿生雙眼技術在雙臂機器人和移動機器人上的產品化。此外,基于泛用型仿生眼這個技術平臺,各個細分領域的研究團隊和科技企業(yè),還進一步研發(fā)應用于無人駕駛、無人機、物流、家庭服務機器人、體育賽事高清轉播等新產品、全自動3D攝影系統(tǒng)等各個領域的新產品。
比如,現(xiàn)有的無人駕駛車上的攝像機就是固定的,如果出現(xiàn)顛簸或緊急剎車,就會失去視覺,在關鍵時候危險系數較高。如用防震的仿生雙眼,這個問題就能避免了。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了解到,仿生雙眼技術所屬的上海腦智工程平臺已落戶臨港,未來這里將集聚人工仿生視覺、智能語音、神經網絡芯片、智能云服務平臺等各個領域的頂尖研發(fā)團隊,主攻腦疾病資源庫以及人工智能領域的各類新產品。并參與推進科創(chuàng)中心建設八大重大工程之首的腦科學與類腦人工智能建設。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張幗霞 編輯:劉喻斯)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