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前夕,申城的文化建設(shè)又有大動作。27日,八大工程中的上海博物館東館、上海圖書館東館和程十發(fā)藝術(shù)館同日開工,而國慶期間,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將率先與市民見面。
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位于寶慶路3號,與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比鄰而居,是一座掩映在綠蔭之下的花園洋房。它始建于上世紀(jì)20年代,曾是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居所。經(jīng)過修繕后,如今這座百年老宅重獲新生,未來它將承載起展現(xiàn)交響樂從西方走入上海、走進中國百年歷程的重任,填補交響樂從未在中國建立博物館的空白。
“中國交響史”的縮影
序廳里,中國第一架專用交響音樂會演奏的斯坦威鋼琴靜靜佇立一旁,仿佛正在向每一位來訪者講述那一個半世紀(jì)以來,西方交響樂走入上海乃至全國的難忘歷程。
1843年上海開埠以后,外來文化通過這座商埠進入全國,在與本土文化的火花碰撞中,產(chǎn)生出了中國文化藝術(shù)史的多個第一。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一支有著“遠東第一”的美譽,成員都由外國人組成的交響樂隊——上海工部局樂隊,于1879年誕生了。隨著它的誕生,西方音樂在中國正式開啟新紀(jì)元。在博物館,游客將有機會聆聽那黑膠唱片記錄下的,工部局樂隊演奏的樂曲。
1938年,工部局樂隊的成員中,開始出現(xiàn)中國樂手的身影。譚抒真、李德倫、黃貽鈞等名字日后都將被中國交響史銘記。新中國成立后,已經(jīng)日趨成熟的工部局樂隊,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組建了如今聞名遐邇的上海交響樂團。上交也一步步成長為匯聚中國最優(yōu)秀演奏家的地方。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的負責(zé)人告訴記者,中國當(dāng)時的交響樂大家,大多是從這里起步,逐漸為人們熟知的。上海交響樂團一路見證了中國自晚清以來西方音樂歷史長河中的巨大變遷,我們也將這,稱為“西樂東漸”。
交響之聲薪火相傳
上海交響樂博物館共珍藏了300多件藏品,涵蓋手稿、書信、樂譜、樂器、唱片等。其中,著名作曲家黃自聲樂作品的8份手稿尤其珍貴,《玫瑰三愿》、《春思曲》等,更是傳唱至今的經(jīng)典。
除了手稿,剛才提到的上海工部局樂隊錄制的黑膠唱片、黃貽鈞指揮柏林愛樂樂團使用過的指揮棒也赫然在列。更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曲家朱踐耳生前聽說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籌集藏品的消息,特別捐贈了陪伴他整整60年的愛琴。朱踐耳先生希望能通過捐贈這臺承載著他所有創(chuàng)作時光的鋼琴,將中國音樂薪火相傳。
據(jù)悉,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將于今年10月1日啟動試運營,之后每周三、周五開館,對公眾采取免費預(yù)約制參觀(每日限定來訪者50名)。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沈倩 編輯:余寒靜)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