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老早住在上海弄堂里的日子,雖然不像現(xiàn)在住在高層住宅樓里這么現(xiàn)代,但也是要什么有什么,生活還是很方便的。老城廂里人和人的距離更貼近,小孩子們就前弄堂后弄堂穿來穿去,開心得不得了。
以前弄堂里很熱鬧,各種各樣的行業(yè)、各種各樣的小販都有。而有兩種常見的情景,現(xiàn)在不大看見了,一個是修棕繃,一個是彈棉花。
棕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的宋代,據(jù)考證它的發(fā)源地是臨安(今杭州)。棕繃的制作工藝獨特,用木頭做成框架,然后用棕絲加工成的棕線密密地串編成床面。棕繃床有很好的韌性,受力均勻,軟硬適度,又防潮通氣。
對于老上海來講,修棕繃的小販跟其他在弄堂里進(jìn)進(jìn)出出的小販不一樣,其他修傘、磨刀、生鐵補鍋子的人有不少,但修棕繃是需要大興轟的(上海話,意思是聲勢浩大地做一件事)。
準(zhǔn)備工作很大
以前的人住石庫門房子,住在樓下還好,如果住在二層、三層樓,這個棕繃要搬下來就是很大工程。
還有住在閣樓上的,二層樓上面搭個閣樓,棕繃搬上去也很吃力?!坝脙筛褡臃诺较旅鎵|好,再從下面推上去,上面接好繩子,再拉,拉上來,在竹竿上滑上來,滑到二層樓,真的大興轟?!?/p>
要修棕繃的話,就要把它搬下來,以前石庫門房子,樓梯都比較狹小,而且很陡,所以大的家具,像大櫥、棕繃,都要從窗口吊,還沒修,已經(jīng)大興轟了。
攤下來的場地要大
一個棕繃最起碼四尺半,家里沒辦法修,沒地方,那時候家里實在小。修棕繃需要的排場大,像以前石庫門的弄堂,一般弄堂中間有個凹進(jìn)去的地方,把棕繃擺進(jìn)去不影響人家進(jìn)出。如果說這家人家有天井,相對說起來就好一點。
修棕繃對場地要求的苛刻之處在于,它不能靠在邊上,必須要空開一點,因為四面要可以走人,不能靠壁。一根線傳過去,四面要走人,所以一定要離開墻壁一點。那么場面比較大了。
開銷比較大
那時候,比如家里碗壞了,補一補;生鐵補鍋子,補一補;削刀磨剪刀,磨一把剪刀幾分錢。但是,修一個棕繃總歸要10塊錢朝上了。這時候10塊錢很多很多了,一張“大團結(jié)”拿出來很厲害了。修棕繃幾乎等于花掉三分之一工錢,所以上海人不到萬不得已不大肯去修。能夠繃就繃一繃,所以叫棕繃。一定要睡到這個棕繃蕩下去,像一個元寶,早上人爬不起來了,沒有辦法,一定要修了。
一位老上海說:“我小時候睡棕繃,當(dāng)時比較窮的人家還沒有棕繃,是睡木繃。棕繃一定要繃繃硬,一定要上去有彈性,這個靈的。我小時候到奶奶家,就在棕繃上面跳,大人說不能跳不能跳?!?/p>
大約是1956年,蘇聯(lián)大馬戲團到上海演出,爸爸帶著當(dāng)時還是小孩子的他去看,有個節(jié)目是小丑演蹦床飛人,彈得很高?;氐郊宜蚕朐囋嚳?,就把棕繃當(dāng)蹦床,結(jié)果天花板沒碰到,地板倒碰到了,他摔下來頭上摔了一個包。
那時候修棕繃沒有店家的,都是小販自己喊廣告,這個廣告詞很多人都還有印象:“阿有瓦額棕繃修伐,阿有撒瓦額藤繃修伐”,這個詞一定有上下句,一句上一句下,搭起來,一聽知道修棕繃的人來了,而且喊起來一定帶點口音。
修棕繃的人基本上都是個體戶,一般裝束都是這樣:背個工具包,包里有木枕頭、小榔頭、一根鐵鉗子、一個鑿子,還有一個用來穿線的當(dāng)中留孔的尖尖的東西。因為棕繃比較大,需要兩個人擔(dān)當(dāng)上手跟下手,師傅在這面,徒弟在對面,把這邊的線挑到對面去,對面徒弟一根線拿著,馬上這邊鉤一鉤,這根線再拉回來,一二三四,這個線就來回可以繃了。
修棕繃的工具
現(xiàn)在很少能聽到修棕繃的叫賣聲,這個職業(yè)在上海幾乎要消失了。在鮮有的攤子里,有一家夫妻店,門面不大,夫妻兩個人沒有請幫手,生意還是蠻忙碌的。
好的棕繃是織出圖案的
做一個新的棕繃床時,在穿棕線之前,先要把它們在水里浸一浸,增加棕線的韌勁,這樣穿起來更牢,彈性也更好。從一個空的木架子到一個彈性非常好的棕繃床,要穿三層線。第一層先用尼龍繩打底,然后再穿棕線,最上面鋪一層藤繃。棕繃最考究的就是棕線,一個棕繃床要用掉十七八斤棕繩,穿起來要花三五天時間。用現(xiàn)在的話講,這種純手工打造的床,才是最值錢的。
棕繃修起來大興轟,這個繃還沒睡上去,上面要蓋的就是棉花胎。棉花胎睡的時間長了要彈的,彈棉花也要大興轟。
彈棉花也是一門古老的行當(dāng),在老上海,這一類手藝人可以走街串戶,隨到隨做,也可以租一間門面固定攬客。據(jù)記載,中國的元代就有了彈棉花這一行業(yè)。因為是一個親民的、聯(lián)系到千家萬戶的生計,時至今日仍然有人操此行業(yè),不過在上?;疽严?,主要集中在農(nóng)村地區(qū)。
彈棉花一是準(zhǔn)備工作做得比較大,之前家里的大人早做準(zhǔn)備,檢查一下,這兩條被子不行了,板結(jié)了,棉花胎像筍干一樣,硬硬的睡上去不舒服,不暖和,而且顏色都從雪白的變黑了,那么就要準(zhǔn)備拿出去彈了。
一位老上海說,“我們年輕時候,結(jié)婚都要棉花券的,不是有錢就能買到棉花胎。一般彈棉花不會只彈一條被子,家里面幾條被子,父母都準(zhǔn)備好,順便一起彈了。往往三條被子彈成兩條,因為有損耗,一個是損耗,另外還有些板結(jié)了,有的棉花不能用了,彈不開了,有些彈了之后飛掉了。因此說三條并成兩條了。但是人家都知道的,比如這個小高師傅彈得好,人家都來請他。一看這個場面就知道了,小高師傅很靈的,彈棉花彈得很好,很松,蓋在身上很舒服。一傳十十傳百,四面老百姓都知道了。很遠(yuǎn)的路也會跑過來?!?/p>
現(xiàn)在住弄堂的人也少了,不太看見有人搭一個棚彈棉花。當(dāng)時在這個彈棉花的棚里,的確是塵絮飛揚,而且是四面飛開來。用的工具有一張很長的弓,基本上要四五尺,當(dāng)中有一根牛筋,這根牛筋蠻牢蠻粗的,背心上面還有一根很長的竹竿,把這個弓吊起來,棉花全部鋪好。
彈棉花的師傅一手扶著弓,手里拿一個錘子(榔頭),敲在那根牛筋上面,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覺得那敲出來的聲音蠻好聽的。這樣按照一個節(jié)奏一直敲,敲得牛筋在棉花上面跳,棉花都放在紗布上面,到結(jié)束的時候紗布把棉花包好,還有一個像燒飯的鐵鍋子蓋頭一樣的鍋蓋,把棉花壓下去,然后繃線。
繃線有講究,分兩種,一種情況如果你跟師傅說,這條棉花胎我女兒出嫁用的,他是用紅綠紗線幫你繃,比較喜慶的。另一種就是一般家里用的老棉花胎,用黃白的紗線、藍(lán)線都可以,不講究了。弄好以后,紗線繃得像網(wǎng)格一樣,彈好的棉花不會飛出去,形成一條棉花胎。
以前,一般人家嫁女兒四條被子起碼的,這還要被人家講。運嫁妝弄堂里大家要看的,要數(shù),幾條被子,張家長李家短,要比較的。痰盂罐,子孫桶,樣樣都要,樟木箱幾個幾個。棉花胎的話八條算過得去。
上世紀(jì)80年代上海人結(jié)婚,小姑娘要準(zhǔn)備好自己的嫁妝。最最重要的就是兩個樟木箱,八條新的棉花胎,從一斤半到八斤的,可以蓋上二十年,還有各種顏色的緞子被面,大紅大綠,喜氣洋洋。
其實那會兒弄堂里面娛樂生活比較枯燥,所以吃好晚飯大家總歸在弄堂里面,乘涼也好,兜圈子(散步)也好。如果弄堂里來個彈棉花、修棕繃的,人家都要圍觀了,這個熱鬧了。攤子擺出來大家都要來看。師傅在弄堂里也要待一段時間,今天張家請他修,明天李家請他修。弄堂連成片,一家有什么事,整片弄堂都知道。比如誰家今天吃了個白斬雞,那就是大事情了。
以前上海有一句歇后語——六月里嫁囡,覅棉被(面皮)。意思是說,六月里天這么熱,不需要蓋被子了。然后從這句話引申出去另一層意思,是指如果還沒結(jié)婚女方懷了小孩,到天熱起來就藏不住了,只能結(jié)婚。所以以前是不大有人天熱結(jié)婚的。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
(申請時請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