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中午,一架A320客機在滑出跑道即將起飛時,發(fā)現(xiàn)一架A330客機正在橫穿跑道。A320客機立即緊急起飛,從A330上方掠過,避免了相撞事故。事件中兩架飛機的垂直距離最短僅19米,水平距離13米,僅僅相差三秒,就會發(fā)生碰撞。在業(yè)內人士眼中,這是一次典型的“跑道侵入”。
事件模擬圖
跑道侵入是指在機場中發(fā)生的任何錯誤地出現(xiàn)在用于飛機起飛和降落的保護區(qū)表面的飛機、車輛以及行人的事件。它是由許多因素引起的,包括機場復雜性、穿越跑道次數(shù)、空中交通量、管制員和飛行員之間的錯誤通信、飛行員缺乏機場情景意識、管制員和飛行員之間的執(zhí)行和判斷錯誤等。
民航局通報虹橋機場跑道侵入事件
跑道侵入,往往是重大空難的征兆。發(fā)生在37年前的西班牙特內里費空難就與這次事件就極為相似。1977年,在西班牙特內里費島上,一架波音747與另一架波音飛機在跑道上相撞。當時,荷蘭航空747的機長錯誤理解了塔臺指令,認為塔臺允許起飛,與正在滑行穿過起飛跑道的泛美航空747相撞,造成旅客和機組人員死亡583人,幸免于難的僅54人。至今,這起事件仍是民航史上最大的空難。
特內里費空難
類似影響飛機安全的事件在中國也有發(fā)生。2008年,廈門航空飛機與南方航空飛機在大連機場跑道發(fā)生飛行沖突,造成南航飛機中斷起飛,南航中止起飛后,兩架飛機前輪距離只有35米。
2015年,山東航空一架飛機準備從廣州前往濟南,在跑道準備起飛瞬間,前方突然出現(xiàn)一架從越南胡志明市飛往廣州的越南航空的飛機滑入跑道,山東航空飛機瞬間急剎,避免了撞機事故。
在虹橋機場事件發(fā)生后不久,10月16日,國航西南分公司一架航班號為CA4401的空客330客機,在從成都飛往拉薩的過程中,起飛后飛錯離場程序,險些釀成事故。據(jù)透露,CA4401在進跑道前,塔臺給出指令起飛后左轉航向,機組則錯認為是一個完全相反的方向,且沒有向塔臺證實,直到起飛后右轉發(fā)現(xiàn)問題,才和塔臺證實,重新加入離場程序。事發(fā)后,國航在內部下發(fā)了緊急安全通知,提醒機組人員嚴格按照標準化程序運行,防止松懈麻痹。通知還強調,飛行中兩名機長嚴禁到客艙休息。目前,此消息尚未得到中國民航局和成都雙流機場官方的公開證實。
成都雙流機場一航班疑似飛錯離場程序
險情接連發(fā)生,也讓大家對航空安全捏了一把汗。民航局的通報則進一步為虹橋機場事件定性。發(fā)生險情,首先是管制員對飛機動態(tài)沒有監(jiān)控到位,指揮失誤,且沒有按照跑道穿越程序執(zhí)行。其次,A330機組收到管制錯誤指令之后,未按照規(guī)定程序檢查五邊有無飛機落地和跑道上有無飛機起飛,簡單依照塔臺錯誤的指令穿越跑道。當塔臺指揮A330飛機原地等待時,A330沒有執(zhí)行塔臺原地等待的指令,加速穿越跑道。
資深機長陳建國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作為機長,起飛前必須要完成兩步動作,防止意外發(fā)生。一是檢查飛機內部,確認飛機是可以安全起飛的,二是檢查外部,在收到起飛指令后,要確認跑道是適合起飛、沒有異常狀況的。從這點上看,塔臺和A330機組確屬工作失誤。
【視頻】資深機長陳建國:虹橋機場事件中塔臺和A330機組工作失誤
針對虹橋機場事件,當公眾紛紛指責涉事管制員責任心不強時,一些管制員也在網(wǎng)絡上表達了心中的無奈。他們表示,管制員是個"壓力山大"的職業(yè),手、口、耳、腦、眼都要能同時工作,強度和壓力不亞于同傳。而且,目前國內航班數(shù)量增多,管制壓力確實很大。
也有網(wǎng)友認為,管制員工作的高強度、高風險與低收入極不相稱,客觀上,管制員隊伍也面臨離職多、招收難的問題。航班量不斷攀升,而一線管制員卻增加有限,一線管制員工作量不斷加大。
更多人認為,盡管管制員的待遇有待提高,管理也需更為科學,但仍然應當做到盡職盡責,出現(xiàn)責任事故,理應承擔責任。而民航管理部門更需反思體制機制是否存在問題,對于管制員隊伍建設問題不能忽視。
最近10年,中國民航業(yè)實現(xiàn)了大跨越式的發(fā)展。飛機數(shù)量方面,2005年我國的民航運輸飛機僅863架,到2015年底就增加到2650架,翻了三番還多。
根據(jù)中國民航局的統(tǒng)計,2011年到2015年,我國民航機場的起降架次以每年10%左右的幅度增長,2015年已經(jīng)達到857萬架次。以上海浦東機場為例,這里每天飛機起降的架次為1300多架;虹橋機場每天起降架次為700架左右;兩個機場加起來是2000架左右,即上海平均每分鐘起降1.4架飛機。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航空業(yè)近幾年購置的絕大部分都是大飛機。這給機場管理帶來了更大的的挑戰(zhàn)。而機場的擁堵程度即使增加一點點,事故的可能性卻將呈指數(shù)型增長。
此前,中國飛行員協(xié)會新聞發(fā)言人表示,中國一線管制員長期存在人手不足是一個客觀事實,由此產生的雙人制不能落實、執(zhí)勤期超時、人員疲勞等因素也是此次事件的誘因。
業(yè)內人士認為,管制員收入低,晉升空間有限,這導致管制員意志麻痹,工作熱情不夠,這也是出現(xiàn)安全隱患的一個因素。因此,完善管制員激勵機制是提高空中安全保障的一個重要手段。
機場塔臺
許多乘客用"撿了一條命"來形容11號發(fā)生在虹橋機場的事件,這其中更重要的其實是那位機長的冷靜沉著。或者,還有那么點運氣。
這樣的運氣還會再有嗎,或者說,還能期待這樣的運氣幫人們逃過這樣迫在眉睫的災難嗎?對此,輿論場上的議論是一致的:不扎緊安全"籬笆",這次是萬幸,下次可能是不幸。
安全的籬笆的組成,既有空管員培訓、績效導向、疲勞管理、運行規(guī)則、安全文化、管理體制等等軟件方面,也包括改善跑道上的標記系統(tǒng)和地面監(jiān)測體系、增加機場的智能監(jiān)控設備、建立全國性的機場事故數(shù)據(jù)庫,這些已經(jīng)在國外被廣泛采用的硬件系統(tǒng)。
對此,《航空知識》雜志主編王亞男提出,此次虹橋機場事件不僅僅是個別人的責任,更暴露出了整個流程上諸多環(huán)節(jié)的不安全因素,包括穿越機場的航班機組有沒有仔細服從命令、進行觀察,塔臺跟飛機的聯(lián)絡過程中其他機長有沒有認真聽候塔臺指令,指揮崗上雙崗制的落實是不是有欠缺,塔臺工作人員是不是存在超負荷工作情況,這些值得疑問和思考。
【視頻】《航空知識》雜志主編王亞男:此次虹橋機場事件暴露出全流程上諸多不安全因素
王亞男認為,不應輕視類似事件的危害性。短期來看,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改進。嚴格界定管制員的工作時間,必要時縮短工作班次。保證管制員的人手配備齊全到位。還需加強相關工作人員安全意識。長遠來看,應通過政策的制定出臺,吸引更多高素質的人才加入航空人員隊伍。
(編輯:施荔)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