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畫的技藝精湛讓人魂牽夢繞,敦煌雕塑的巧奪天工讓人心馳神往。常書鴻在法國塞納河畔舊書攤上乍見《敦煌圖錄》時,他就下定決心離開巴黎,前往蘊藏著4世紀至14世紀民族藝術的敦煌寶庫。
一望無際的大漠之中,幾個人垂頭躬背地走在黃沙滾滾的路上。常書鴻搖了搖已經空了的水壺,氣喘吁吁地問道:“我們已經走了一個月,還有多久才能到千佛洞?”旁邊的向導一邊安慰地說“就到了”,一邊好奇地問著:“你為什么來敦煌?聽說你為了來這兒傾家蕩產,把自己的畫和家具都賣了”。常書鴻滿臉苦澀,不無遺憾地嘆息:“我越研究敦煌就越痛心他的遭遇,我恨我自己,我來遲了、來晚了。”
實際上,常書鴻安全抵達莫高窟后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精美壁畫,而是流沙堆積,是斷壁殘垣,是石窟前隨意走動的牛羊,是石窟內肆意食宿的淘金沙人……常書鴻震驚于“這樣一個偉大的藝術寶庫得不到最低限度的保護和珍視”,決心以有生之年為敦煌石窟的保存和研究而努力奮斗,決不讓這舉世之寶再遭受災難。
除了工作環(huán)境艱苦之外,常書鴻女兒常沙娜講述了他在敦煌生活時的窮困。對她們一家人而言,大漠生活與在法國的優(yōu)越條件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在敦煌吃的是“一碗醋、一碗鹽、然后面條。因為那里是荒漠、沒有菜”,穿的是“不摩登、有味道的老羊皮、靴子,因為氣候惡劣、凍得不得了”。
但是,惡劣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huán)境并沒有讓常書鴻退縮,他帶領著同事們修理棧道橋梁、清理積沙,調查制定洞窟內容表并臨摹洞內壁畫,艱難地守護著莫高窟的每一件民族藝術瑰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在敦煌一待就是大半輩子。
常書鴻生前將個人全部精力投入敦煌,去世后他的墓碑和莫高窟遙遙相望,繼續(xù)以這種方式守護著莫高窟這方凈土?!吧笆刈o莫高窟、死后守望莫高窟”已經成為常書鴻等敦煌守護者的集體愿望。
(來源:東方衛(wèi)視《閃亮的名字》 編輯:祝聞豪)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