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核酸篩查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大量的樣本被送到了各個醫(yī)學檢測機構。PCR檢測員成為了各個檢測機構稀缺的資源。關鍵時刻,生物科技公司的科研工作者們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加入了志愿者的隊伍??纯葱侣刱news記者也深入到醫(yī)學檢驗所的樣本檢測第一線,穿上防護服,和志愿者們一起體驗了“核酸檢測天團”的工作。
在上海之江醫(yī)學檢驗所,有三個實驗室同時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檢測。檢測人員三班倒,每天可以檢測兩萬多份樣本。能夠承擔這么多樣本的檢測工作,有賴于來自不同生物科技公司的科研骨干。從3月12日凌晨至今,這里已經火速集結了四十多名相關專業(yè)的志愿者。這次征集由上海市經信委和浦東新區(qū)牽頭,各家生物科技公司了解到核酸檢測機構的迫切需求后,立刻組織公司內部的報名。上海歐易生物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玉梅表示,收到信息后,很多同事,尤其是年輕人踴躍地報名要求加入志愿者團隊,“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沒有聽到任何一個小伙伴說需要加班費,完全沒有這些?!?br/>
就在志愿者到達的前一天,上海之江醫(yī)學檢驗所負責人朱旭平已經72小時沒有離開過單位。志愿者的迅速補位,緩解了檢驗所的人手壓力?!拔覀兊臋z測能力從最初的每天一兩千個到現(xiàn)在擴容到兩萬多?!敝煨衿奖硎荆捎谶@次來的志愿者都是相關技術行業(yè)公司的一些研發(fā)和技術支持人員,所以上手速度非常快,這也是檢測“提速”的關鍵。
鄭瑩瑩是志愿者中的一員,她的本職工作是做RNA核酸抽提。當聽到征集志愿者的消息時,她第一時間報了名?!拔矣X得就是應該我上?!眻笸昝牡诙欤崿摤摵屯聜兙瓦M入了檢驗所開始工作。一旦穿上了防護服,就要連續(xù)工作八個小時,不能再喝水上廁所。鄭瑩瑩坦言,工作強度超出了她的想象:“感覺自己已經做了好多好多,但還是有很多樣本源源不斷地送來。”
逆行而上,鄭瑩瑩開始并沒有打算向家里報備。但家里人每次聯(lián)系她,她都沒有辦法及時回應,這也引起了媽媽的擔心。在媽媽反復要求視頻通話之后,鄭瑩瑩才云淡風輕地告訴媽媽,她“換了個地兒工作”。媽媽了解實情后,對鄭瑩瑩的舉動非常支持,在電話的那一頭,媽媽自豪地說:“這時候就得我姑娘上,是不是?”
像鄭瑩瑩這樣的年輕人占了這次志愿者的大多數(shù)。出生于2000年的顧雨聰也是第一批報名的志愿者。支援核酸檢測是剛剛參加工作的他做過最辛苦的一件事。他告訴記者,沒想到報完名的第二天就穿上了防護服,“當時腿肚子都有點發(fā)軟”。但真正干起來之后,顧雨聰已經把這些危險和困難拋在腦后,“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br/>
結束8小時的工作,出了操作室,每個人的臉上都是口罩的壓痕,小臂上也都是膠帶纏繞手套留下的印記,臉上更是寫滿了疲憊,但大家都不以為意?!耙驗樽约簩W的是這個專業(yè)的,所以能貢獻出這一份力量也是覺得很值得的,很為自己自豪?!编崿摤撜f。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抒靈 李響)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