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醒·獅》以一百多年前的鴉片戰(zhàn)爭為故事背景,以三元里抗英起義為高潮爆發(fā)點,以今日之醒獅人回望先輩的姿態(tài),開始對百年前歷史前塵進行回溯,三元里抗英起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取得勝利的反侵略武裝斗爭。從而帶出醒獅文化生生不息,醒獅氣脈代代承傳,華夏文化頌揚久遠的民族復興夢圓愿景。
作為中華傳統(tǒng)獅舞的一脈,南獅因威武醒目而被稱之為醒獅,是融武術、舞蹈、音樂等為一體的優(yōu)秀民俗文化集大成者,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醒獅,既體現著中華民族血脈傳承的精神氣節(jié),體現著開拓、團結、不畏艱險的民族形象;也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橋梁遠播四海,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醒獅,成為中華兒女自省自強自豪自信的文化象征。
此舞劇講述了,在民風淳厚的南粵,醒獅傳統(tǒng)悠久。臨近四鄉(xiāng)子弟阿醒、龍少等積極籌備,欲奪三元里村獅王。大賽前夕,阿醒與龍少茶樓首次交手,阿醒險勝。龍少胞妹鳳兒對阿醒芳心暗許,二人月下相會,情意相通。龍少百勝一敗,家族榮光盡失,為求勝竟不惜沾染大煙。醒母因往日恩仇堅決反對兒子練武習獅。大賽當日,侵略者的炮火襲來,廣州城破,家園滿目蒼夷,鳳兒血染廢墟。民族大難當前,醒龍二人過往恩怨盡數消融,攜手抗爭,擊鼓出獅,與三元里眾鄉(xiāng)親誓死抵御外敵。
舞劇《醒·獅》以南獅為神,兼取南拳、木魚說唱等諸多南粵非遺項目作為創(chuàng)作元素,取其形、塑其神,充分實現本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傳承”。
劇目在藝術風格上,以深厚的嶺南人文為載體,展現出濃郁的嶺南特點和廣州特色;在舞美呈現上,以現代人的審美視覺為出發(fā)點,融入更多的創(chuàng)新元素,嘗試以多媒體技術為表現,將環(huán)境、表演相融合,營造出極具現代意念感和視覺沖擊的舞臺視覺;在舞蹈技巧的創(chuàng)新方面嘗試將民族舞蹈與傳統(tǒng)舞獅兩種不同藝術形式相融合,將南拳馬步以及南派醒獅特有的騰、挪、閃、撲、回旋、飛躍等難度技巧有機匯入舞蹈語言,生動表現舞劇中的醒獅形象的同時,也使整部舞劇顯得剛柔并濟,充滿力與美的張力,是藝術上一次大膽而有益的探討。
本劇為第十六屆“文華大獎”參評劇目。
(民族舞劇《醒·獅》現場劇照攝影:劉海棟)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