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之際,作為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參展項目,由世博會博物館與安徽博物院共同主辦的《玉出申江----潘玉良的藝術之旅》特展日前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展覽首次以上海視角,講述了這位傳奇女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精神生活。
潘玉良在早期西畫運動中被譽為“中國印象派第一人”,對于很多人來說,對她的了解來自于鞏俐主演的電影《畫魂》。此次特展精選了百件展品,通過三個篇章——“啟航:滬上晨曦”“遠航:綻放巴黎”“歸航:墨彩和鳴”,邀請觀眾一同踏上潘玉良的藝術旅程,追溯她從上海到巴黎的藝術足跡,融會中西的畫作風格,感受其閃耀于申江之畔和塞納河畔的傳奇人生。
上海是潘玉良藝術生涯的起點,也是20世紀初中國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舞臺。1920年9月,潘玉良與其他11位女生一起考入上海美術學校(上海美專前身)西洋畫科,作為插班生被編入第十一屆西洋畫正科班,師從王濟遠、朱屺瞻等學習西洋畫。上海美專因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高等美術院校男女同校的歷史,翻開了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史上的新篇章。
1928年,赴歐學習七年的潘玉良回國后,受劉海粟邀請擔任上海美術??茖W校西洋畫科主任,為發(fā)展上海美專的西畫教學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此次展出的文獻中,就有潘玉良當年為上海美專制定的《西洋畫實習教室規(guī)則》。
展覽中,潘玉良部分重要文獻首次對公眾展出。借自上海圖書館的《潘玉良女士留歐回國紀念繪畫展覽會》畫冊就是其中一件,展期僅為一個月。這本畫冊為存世孤品,收錄了1928年潘玉良女士留歐回國紀念繪畫展覽會的作品,這是潘玉良舉辦的第一次個人畫展,也是中國第一次舉辦女性油畫家的個展。該展覽是潘玉良走上國內畫壇的重要一步,也是一次影響其一生的個人畫展。展覽舉辦地點就是當時上海西藏路寧波同鄉(xiāng)會。在潘玉良的藝術世界里,上海不近視她藝術生涯的搖籃,更是她靈魂深處的靈感之地,為她的藝術探索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廣闊的舞臺。
1937年底,潘玉良帶著對藝術的無限憧憬再次遠航,從上海出發(fā)輾轉抵達巴黎。在這座世界藝術之都,潘玉良盡情綻放才華,在各類權威沙龍展覽中斬獲榮譽,為中國文化在海外的推廣貢獻力量。在法蘭西的歲月里,潘玉良的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新的高度,不僅在技法上展現(xiàn)了中西藝術的完美融合,更在主題上傳遞了女性獨立與自我實現(xiàn)的精神追求。她筆下的女性形象不再局限于溫柔、順從的傳統(tǒng)角色,而是獨立、自信的現(xiàn)代女性面貌,呈現(xiàn)出與男性藝術家截然不同的視角和表達。潘玉良以藝術為橋梁,建立起自我與外部世界的對話,在觀察和刻畫女性的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了藝術與自我的雙重升華。
在此次展出的潘玉良眾多畫作中,自畫像頗為集中,共展出6幅原作、1件文獻,包含其最美的自畫像作品《自畫像》(1940),最早的自畫像作品(《潘玉良油畫集》封面)。
此外,展覽中還有不少畫作難得一見。創(chuàng)作于1937年的風景畫《桐廬待發(fā)》是一件一級文物,落款罕見地用了“世秀”。“潘世秀”正是潘玉良在就讀上海美專時所用的名字“潘世秀”。自1921年留學法國起,她就只使用“潘玉良”為姓名,存世作品大多以“玉良”落款。
創(chuàng)作于1937年的《側身背臥女人體》是紙本水墨作品,被陳獨秀贊譽為“新白描體”。20 世紀30年代,潘玉良受到中國傳統(tǒng)線描畫的啟發(fā),開始使用毛筆在宣紙上畫人體,向世人展示西方人體題材與中國白描線條的融合實踐。
世博會博物館作為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交流碰撞的重要場所,在舉辦本次特展的同時,也借這位留法畫家深刻探討文化的多元包容的重要意義。本次特展將持續(xù)至11月10日,三個月展期內將舉辦一系列相關活動及講座,深入介紹潘玉良的人生與藝術,讓觀眾在新的歷史時期重新認識這位杰出的中國畫家,追溯她從上海到巴黎的藝術足跡,感受她閃耀于黃浦江畔和塞納河畔的傳奇人生。
編輯: | 章海燕 |
責編: | 李鵬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