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消息,近日,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這也是2024年第4次小行星撞擊成功預警,我國再次開展多站點組網(wǎng)觀測。
這顆小行星直徑約0.75米至1米,是由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博克2.3米望遠鏡最早發(fā)現(xiàn)。根據(jù)最初數(shù)據(jù),歐空局給出了預測,稱這顆小行星將在世界時12月3日16時15分在西伯利亞上空進入大氣層。
俄羅斯的監(jiān)測視頻顯示,當天16時14分53秒,一顆明亮的火流星如期而至。撞擊發(fā)生2小時后,國際小行星中心共計收到全球64個觀測數(shù)據(jù),發(fā)布正式公告給這顆小行星編號為2024 XA1,并更新了小行星進入大氣層的預期位置為北緯60.5°,東經(jīng)119.0°。這也是人類第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
這次事件我國處于監(jiān)測的關鍵地理位置。紫金山天文臺組織姚安高精度測量平臺口徑0.8米望遠鏡、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口徑0.7米望遠鏡陣列及口徑2.5米墨子巡天望遠鏡開展跟蹤觀測,最終觀測到撞擊前42分鐘的圖像。在小行星抵近過程中,紫金山天文臺預測其進入大氣層時間與國際小行星中心公告結果相當。
在人類11次成功預警小行星撞擊中,有4次都發(fā)生在今年。
其中,北京時間今年9月5日0點39分的,一顆直徑約1.2千米,名為2024 RW1的小行星闖入大氣層,在菲律賓東北側約25公里高度解體爆炸,這是我國監(jiān)測網(wǎng)首次對預警小行星開展接力追蹤觀測。
事實上,太陽系中存在著海量的小行星,近地小行星是指運行時接近地球軌道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可能與地球軌道交會,存在撞擊地球的風險。截至11月,天文學界總計發(fā)現(xiàn)了超過3.6萬顆近地小行星,其中包括865顆直徑超過1千米的小行星。
過去,小行星曾多次撞擊地球,甚至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災變和物種滅絕。不過,撞擊的概率其實是極低的,據(jù)計算,一顆直徑為1千米的小行星大概每50萬年才和地球相撞一次。
應對小行星撞擊,目前國際上已經(jīng)成功實施了動能撞擊處置技術的在軌驗證。其原理是通過高速撞擊體直接撞擊小行星,以改變其軌道,但動能撞擊可能產生大量碎片,這些碎片很可能形成新的威脅。為此,我國科學家提出了“以石擊石”和“末級擊石”兩種加強型動能撞擊防御技術,以“末級擊石”為例,是指用航天器火箭末級組合的動能,撞擊隕石或者小行星。不過,這些方案的可行性還需要實驗檢測。
目前,我國已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首個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初步選定小行星2015 XF261為撞擊目標,這是一顆直徑約為170米的小行星,運行軌道與地球軌道有較高的交會概率。而我國的長期規(guī)劃是在2025-2035年設計并實施3-5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務。
編輯: | 張博忺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