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蘇州河華政段正式對外開放,成了市民漫步蘇州河的又一處公共空間,事實上,2019年,這一段岸線就曾貫通開放,受制于校園布局,當時濱河開放空間僅有2350平方米,不少步道更是狹窄,市民游客觀感不佳。如今再次開放,這段岸線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小尺度背后又有怎樣的文章?
蜿蜒的蘇州河,在這里拐了近180度的轉(zhuǎn)彎,漫步濱水空間,如今市民們又多了一個新的選擇。這兩天,貫通開放的蘇州河華政段人氣十足,拍照打卡,繪畫寫生,自得其樂。朗爽是華政段濱水空間的駐場設計師之一,4個多月來,她幾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施工期間還經(jīng)歷了臺風“煙花”和“燦都”,見證著華政段一點一滴的改變:“堅守了幾個月,看到最后大家的對我們的工作的認可還是很欣慰的?!?/p>
事實上,蘇州河華政段在2019年已實現(xiàn)濱河步道貫通,但由于路幅較窄,貫通之初僅為一條1.8米左右寬的帶狀步道,校園與步道間還有圍墻阻隔。今年初,在多方努力下,河邊物業(yè)后勤辦公室、木工房等約10棟建筑進行拆除,在保障師生正常教學和生活的前提下,騰挪出空間。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回憶道:“在老建筑,保護建筑邊上做一些減法,沿濱河區(qū)域一些非保護建筑我們盡量做到拆除,讓出一些空間使得師生和市民能夠共享,這一點我們還是做了很多努力的?!?/p>
此外,原先一些只能供兩人通行的步道,采用綠植挪位調(diào)整、綠籬后退等手段拓寬到了3米,拓寬新增的濱河公共空間面積達到大約1.4萬平方米。沿河十幾棟幢百年歷史建筑,一覽無余。為了讓濱水空間與百年校園相得益彰,設計方也動足腦筋。朗爽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在材質(zhì)的選擇包括色彩的搭配上都要考慮華政的風貌特點,主要就是灰色系和華政紅。”
也是因為校園的特殊性,大型機械無法進入,步道的施工,幾乎靠純手工。當時施工正緊鑼密鼓展開,沒想到,又遇到了一道“5米”的難題。按照古樹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樹冠投影外5米范圍內(nèi)均為古樹保護區(qū),如果要在濱河步道與古樹之間建造人工緩坡,就要在根系表層進行覆土,而這一做法,存在減弱土壤透氣性的風險。
會上反復討論的方案,又被帶到現(xiàn)場,實地檢測方案的可行性。最終,900米的華政段提升工程,幾乎沒有移動任何一棵原有樹木的位置,古銀杏周圍的濱河步道則改用了特殊的透水材料,增加排水溝加強排水,還鋪設了透氣的椰子殼,便于古樹根系呼吸。
經(jīng)過這一輪的提升改造,華政段的銀杏院、思孟園、格致園、倚竹院等景致,組成“一帶十景”,將最好的風景留給市民。
“人民為中心,順應群眾對美好濱水空間的向往”,蘇州河華政段的貫通、提升、改造,正式基于這樣的初心,在小尺度上做出了大文章。在這里也提醒市民游客,蘇州河華政段位于校園內(nèi),為確保校園安全和科研、教學秩序,也請大家有序文明游覽。
(看看新聞Knews記者:趙一凡 編輯:陶亦益)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