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統(tǒng)戰(zhàn)文化周將于7月16日開幕。在本次統(tǒng)戰(zhàn)文化周開幕活動中,特別設置了《與統(tǒng)戰(zhàn)先輩的時空對話》篇章,黃炎培、謝晉元、周文等統(tǒng)戰(zhàn)先輩的后人們,將以情景講述的形式,追憶先輩往事,傳承大團結精神。
在統(tǒng)戰(zhàn)文化周開幕前夕,小舟采訪了幾位統(tǒng)戰(zhàn)先輩的后代,今天為大家?guī)硐盗袑TL的第一篇——周七康憶父親周文。
“穿透亂云,收獲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萬千氣象; 奮力前行,開拓文藝大眾化工作”。每每說起父親周文,已年近八旬的周七康的臉上,總會流露出掩飾不住的崇敬與自豪。
剛出生幾個月的周七康與全家合影,左一為周文
在魯迅的指引下投身文藝大眾化工作
20世紀30年代初,來自四川的周文,在安徽安慶遇見了左聯(lián)派去發(fā)展工作的葉以群,并在他的鼓勵下參加左聯(lián),開始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投身文藝大眾化工作。
周文發(fā)表的第一個作品,就是將魯迅先生翻譯的蘇聯(lián)名著《毀滅》改編為大眾通俗本。那時,熱愛文學的周文,每寫一篇作品,都會送到魯迅先生的住處或內山書店向他請教,每次都能得到魯迅先生的熱心幫助和指導。
周文在上海工作近五年,始終堅守在小亭子間里,干著搖撼舊世界的革命大業(yè)。在艱難的環(huán)境中,周文響應黨的號召,寫得多、寫得好、發(fā)表快。
問他有什么訣竅?回答有四條:第一,“我弄文學,并沒有想‘登龍’,或者做文學家之類。我就覺得要發(fā)泄,要戰(zhàn)斗,好像有一股氣,哽在喉嚨里,不吐不快?!钡诙?,得到魯迅先生的有益教導和鼓勵,嘗到從“生活實際出發(fā),寫自己所熟悉的東西,走現(xiàn)實主義道路”的甜頭。第三,聽從黨的安排,為革命寫作,從不考慮個人的名和利。第四,參加反文化“圍剿”戰(zhàn)斗,越是緊張激烈,越能寫得出東西。
周文
“這正是受了魯迅先生‘文藝大眾化’思想的指引。父親這一生中最大的幸運,就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左聯(lián),在虹口有幸認識了魯迅先生?!敝芷呖嫡f,“是魯迅先生把他培養(yǎng)成了一名作家。”
魯迅去世后,周文寫了《魯迅先生是并沒有死的》《學習魯迅先生》等十多篇紀念文章,表達他對魯迅先生的崇敬與懷念。在魯迅指引的大眾文化的道路上,他一路闊步向前?!罢窃隰斞赶壬乃嚧蟊娀枷氲囊龑?,父親到了延安后,大膽開拓文藝大眾化工作?!敝芷呖到榻B。
周七康說,“父親是一個作家,一輩子熱愛文學,但他所有的工作全部聽從黨的安排,多少次都放下自己的寫作計劃,為了人民的利益而犧牲個人的利益,去全身心地做好魯迅先生提出的,也是左聯(lián)黨組織提出的文藝大眾化的任務?!彼前研拍罹o緊攥在手心里的人,將生命開采得更充分。
與毛主席商談開拓文藝大眾化工作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以后,周文被派回四川開展抗日宣傳和文化界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將廣大知識分子、文化人、學者、大學教授團結在一起。在他的努力下,1939年成立了中華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成都分會。但是他的身份也逐漸暴露,川康臨委書記羅世文隨即通知他到延安去。
時年3歲的周七康與父親周文,1948年攝于晉綏邊區(qū)
周文到達延安后不久,毛主席接見了他,并詢問了幾個問題:關于三十年代國防文藝與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藝兩個口號論爭情況,魯迅先生逝世前后情況,左聯(lián)解散的情況。周文還向毛主席匯報了他自己參加革命以后的工作情況。
毛主席對熱衷于文藝大眾化的周文,講了延安的情況:延安很窮,文盲很多,這里的干部、群眾文化水平都有待提高。毛主席提出建議,要辦一個給群眾看的報紙,在延安很需要這樣的一份報紙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周文向毛主席表態(tài):“黨交辦的工作任務一定努力完成?!敝芪恼J為要讓更多的人“成為大眾的文化人,成為大眾的作家,那么我們的大眾化文化運動,內容就更豐富,質量就更提高,新民主主義文化,也就更加向前發(fā)展”。他決定接受毛主席的建議,辦一個大眾讀物社。
創(chuàng)辦大眾讀物社和《邊區(qū)群眾報》
在延安,每人每天必須投入大生產運動,參加開荒勞動。但每天一停工,周文就到組織部物色編輯人員,在楊家?guī)X的山坡上尋找合適的地方作為大眾讀物社的社址,思考大眾讀物社需要辦幾個科室,怎么樣才能辦好報紙,等等。在毛主席的關懷下,這些工作很快就取得了進展。
1940年3月12日,大眾讀物社成立了,隸屬陜甘寧邊區(qū)黨委。社長周文、副社長杜桴生,大眾讀物社的報紙科、通訊科和叢書科的一切工作由社委會領導。社址在楊家?guī)X半山坡上,社里的編輯、記者及工作人員約30多人。周七康的母親、周文的妻子鄭育之帶病擔任大眾讀物社的會計,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1941年3月,鄭育之得到了中共中央婦女運動委員會頒發(fā)的模范婦儒工作者、模范婦女的獎狀。
周七康與父親周文、母親鄭育之
自始至終,周文都強調和堅持文藝大眾化。他主持了大眾讀物社的成立大會,帶領大家扎扎實實地干起了文藝大眾化的工作。他要求所有的編輯記者隨身有個小本本,記錄收集和掌握群眾的詞匯,熟悉工農的生活和感情及他們的需求。將陜北的語言、音樂、民歌等作為社內每個干部的必修課,成為一個規(guī)定。以大眾讀物社為中心,各縣、區(qū)、鄉(xiāng)建立通訊網和讀報組,通訊員給群眾讀報,又將群眾的故事寫稿交到社里,由社通訊科負責給通訊員回信。這樣既提高通訊員的寫作能力,又使得報紙內容從群眾中來,真實、生動,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創(chuàng)辦《邊區(qū)群眾報》時,為了便于群眾閱讀,周文要求每篇文章必須是不足千字的短文。報社人員大多不懂當?shù)胤窖裕驼堖厖^(qū)的知識分子趙守一共同來辦報,用當?shù)乩习傩盏娜罕娬Z言和通俗的大眾語、白話文撰稿。嚴格地不用封建的、落后的、舊文言的詞語,不用生僻字。采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實事求是,歌頌英雄模范,反映群眾的意見和呼聲,宣傳科學知識指導農業(yè)生產及生活。群眾親切地稱《邊區(qū)群眾報》為:“咱們的報紙”。
編輯: | 蔡凌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