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心頭都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美國的拉攏下,歐洲會不會隨之起舞?
對此,歐洲似乎正在釋放出矛盾的信息。一方面,美國務卿布林肯訪歐之際,歐盟以所謂的新疆人權問題為由,對中國實施單邊制裁。另一方面,在拜登參加完歐盟峰會之后,德國總理默克爾卻不留面子地表態(tài)說,盡管美歐有很多共同點,但在對華政策上并不一致。
歐洲是怎么想的?又會怎么做?我們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首先,歐洲是怎么想的?我們一定要看它自身的站位,因為“屁股決定腦袋”。
那么,歐洲的“站位”如何呢?很顯然,在中美關系緊張的情況下,歐洲的戰(zhàn)略重要性正在上升。這很容易理解,這個世界上有中、美、俄、歐這么幾大重要力量,中俄關系堅如磐石,俄羅斯軍事力量強,但經(jīng)濟相對孱弱。而歐洲是除中美之外,經(jīng)濟、技術、人文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因此歐洲在中美之間如何搖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歐洲當然看得到自己的杠桿作用,所以它把中美博弈,看成是自身的一個戰(zhàn)略機遇。歐洲政界和主流媒體普遍認為:“中美博弈,雙方都會更加積極地拉攏歐洲”。歐盟領頭羊德國此前也說過,想當中美關系的“調解人”。當老大和老二關系緊張的時候,“調解人”的地位自然也就上升了。
歐洲的這種想法,其實是符合歐洲的傳統(tǒng)外交思路的。是什么呢?就是“均勢外交”! 也就是離強合弱、扶弱抑強、爭取各方勢均力敵,來維持自己有利地位。18世紀的英國將“均勢觀念”發(fā)揚光大,這一理念主宰了后兩個世紀的歐洲外交。
當然,如今的歐洲今非昔比了,不再是強勢的一方了,但是邏輯還是相似的,歐洲為了讓自己的戰(zhàn)略機遇期更長,可能會傾向于相對弱勢一方,至少不會完全站隊強勢的一方。
換句話說,從歐洲的角度來看,如果中美力量相對平衡,關系又相對緊張,歐洲或許可以從中得利。當然,歐洲也不希望中美關系過于緊張,緊張到需要歐洲選邊站。對此,美國人也心知肚明,布林肯在訪歐的時候,特地說了一句,美國不會強迫歐洲選邊站。
那么,除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戰(zhàn)略考量之外呢,歐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訴求,那就是“戰(zhàn)略自主”。
近年來,“戰(zhàn)略自主”成為了歐洲政界的主流話語,是歐洲應對當前國際格局變化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歐盟峰會之后,默克爾談到對華政策時,她的第一句話就是:“這里牽涉的不僅是經(jīng)濟利益,而是貫徹我們所說的‘歐洲主權’。美國有美國的利益,歐洲有歐洲的利益,中美在阿拉斯加會談,我們也要與中方會談,來產(chǎn)生一個歐洲的對華政策。
簡而言之,歐洲會有自己的戰(zhàn)略,不會完全跟隨美國。
歐洲為什么要戰(zhàn)略自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特朗普的執(zhí)政讓歐洲心有余悸。雖說拜登勝選了,但特朗普依然有大批支持者,萬一四年后特朗普主義卷土重來呢?如果歐洲沒有戰(zhàn)略自主,到時候將會損失慘重。
歐洲提出“戰(zhàn)略自主”,我們當然樂見其成。在兩會期間,王毅國務委員兼外長也說過:中方樂見歐盟不斷增強戰(zhàn)略自主,秉持多邊主義理念,致力于大國協(xié)調合作。
所以,歐美在戰(zhàn)略層面上,存在著明顯的不同。
不過,美歐雖有溫差,美國還是有兩大抓手來拉攏歐盟,一是安全,二是價值觀。
布林肯首訪歐洲,參加的就是北約外長會議,他在發(fā)言中強調中國在軍事上的崛起威脅了北約國家的集體安全,說俄羅斯在“試圖破壞西方穩(wěn)定”。布林肯還重申了,美國將遵守北約第五條有關集體防御的承諾。
不過,中歐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安全矛盾,美國用安全來吸引歐洲盟友對抗中國,這顯然沒什么用。
此外,拜登政府的另一大抓手就是價值觀,宣揚美歐要形成所謂的“民主人權聯(lián)盟”。這一點,中國需要警惕。
就拿新疆棉花來說,起因就是美國政府不斷炒作新疆問題,指責新疆存在所謂的強迫勞動。位于瑞士的BCI(良好棉花發(fā)展協(xié)會)取消了對新疆棉花的認證,H&M、耐克等品牌隨后進行跟進。
而BCI的資金伙伴當中,就有“美國國際開發(fā)署”,這是美國實施對外民主滲透的重要機構之一。從頭到尾,美國的身影都或明或暗地出現(xiàn)在其中。所以,有網(wǎng)友說新疆棉花事件是美國用來離間中歐的詭計。
這雖然是一種猜測,但卻給我們提了一個醒,美國以價值觀聯(lián)合盟友,以新疆問題為抓手,想推動整個西方與中國對抗,所以中歐千萬不能掉進美國的這一“預設戰(zhàn)場”。
現(xiàn)在因為涉疆問題,中歐之間制裁反制裁,歐洲議會取消《中歐全面投資協(xié)定》的審議會議,看到這種情況,誰最開心?那當然是美國了。
那么,在所謂的“人權、民主”問題上,歐洲會不會隨美國起舞呢?歐洲內部也有不同的聲音。有些歐洲人對中國存在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tài)偏見,會不分"青紅皂白"地跟隨美國。而另一些歐洲人,則相對客觀務實,不愿盲目站隊美國。德國《商報》就發(fā)表評論說,美國不再全面可信地代表西方價值觀。民主、法治和人權的西方普世價值在美國今時不同往日,“自由世界燈塔”已淪為財閥政治的俘虜。
安全和價值觀之外,美國在經(jīng)貿方面,其實拿不出太多吸引歐洲的東西,而這一點恰恰是我們的強項。
歐盟統(tǒng)計局的最新報告顯示,2020年歐盟與中國和美國的貿易額,分別為5860億歐元和5550億歐元,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重要貿易伙伴!
雖說中歐貿易額比美歐貿易額只高了310億歐元,但是中歐的貿易額是上升的,美歐的貿易額是下降的,這一升一降,代表了未來的趨勢。再加上美國依然深陷疫情之中,未來的美歐貿易走勢,更加不容樂觀。
特別是歐盟的領頭羊德國,它非常重視貿易因素。中國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德國人感到歡欣鼓舞,因為這對德國經(jīng)濟來說是個好消息。德新社也評論說,中歐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德國及其他歐盟國家受益于與中國的貿易,尤其是德國汽車產(chǎn)業(yè),有近四成的汽車產(chǎn)品面向中國市場。
所以,綜合來看,美歐的對華政策,肯定有所不同。
我前面提到的德國《商報》的文章,也對于中美歐的大三角互動做出了思考,文章指出,歐洲不能誤判現(xiàn)實威脅。對歐而言,真正的威脅來自于美國拒絕放棄全球霸權并試圖阻止中國進一步崛起。未來十年,歐洲應該做到:一是從美國影響中解放,走自己的道路,平視中美,實現(xiàn)真正的戰(zhàn)略自主;二是與中國進行建設性合作,對華合作符合雙方利益,而非搞對抗、政權更迭和冷戰(zhàn)。
所以,反過來想,我們的對歐、對美政策也應該不同,中國的對歐政策應該要靈活。
一方面,該懟回去的時候要懟回去!
歐方罔顧事實,干涉中國內政的時候,中方就應該堅決反對,該制裁的時候就制裁。
有時候你強硬了,對方反而會反思。中國對歐盟發(fā)起制裁之后,德媒就評論說,對北京“強硬好像沒什么用”??;“歐盟這是在刀尖上舞蹈,中國不再是30年前的那個發(fā)展中國家,而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強國?!?/p>
另一方面,對于歐洲,我們還是要積極合作。畢竟歐洲是當今世界的重要力量,中歐有很多共同的利益,雙方可以一起面對挑戰(zhàn),維護多邊主義。
我們可以看到,中歐這一輪相互制裁的聲勢很大,但并沒有直接去制裁中歐經(jīng)貿合作,雙方還是給關系的轉圜,留下了余地的。
回到開頭的問題,在美國的拉攏下,歐洲會隨之起舞嗎?
恐怕歐洲未來還是會在中美之間“搖來晃去”,根據(jù)不同的議題,一會兒傾向于美國,一會兒又傾向于中國,這也是歐洲為自己設定的生存之道。
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歐洲不會總和我們站在一起,中歐的關系會是時好時壞的。同時也希望歐洲能夠認識到,盡量保持中立,不要隨美起舞,對自己才是一種利好。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