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唐滬,是叫孫滬。之前,估計是唐山那邊傳錯了,他爸爸姓孫,生下來當天就起名孫滬!就是為了感謝我們上海醫(yī)療隊,我記得很清楚!”
周娟華
在虹口區(qū),我們見到了當年接生的醫(yī)生周娟華,92歲。她之前是上海第十人民醫(yī)院的產(chǎn)科醫(yī)生。對于40年前的那場災難,以及他們在災難中的戰(zhàn)斗——周娟華稱之為“戰(zhàn)斗”,她記得清清楚楚。
7月26日,唐山大地震。周娟華所在的鐵路醫(yī)院接到命令,組建了一支四十多人的救援隊伍。
“去救人!”
緊急集合中,52歲的周娟華聽到了這樣的口號。
“那時我們都很單純,就是聽黨指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當時就是這么想的!這就是戰(zhàn)斗!”
周娟華坐在沙發(fā)上,說話時,皺紋微微在顫抖,但渾濁的眼神中依然透著那個時代的堅定。
周娟華給我們看上海醫(yī)療隊的合影
上海醫(yī)療隊在唐山大地震救援時的合影,前排右一為周娟華。
二十個小時后,凌晨時分,周娟華所在的上海醫(yī)療隊乘坐火車抵達了唐山災區(qū)。
“全部都是瓦礫,廢墟。到處都是尸體。味道很重!”
這是周娟華對災難的第一印象。盡管她是經(jīng)驗最豐富的醫(yī)生,見慣了生死,但是眼前景象仍然令人錯愕,這是人類的大災難! 這樣的情景,有計劃的救援根本不可能,上海醫(yī)療隊只能就地救援。見一個救一個。但醫(yī)生再執(zhí)著的努力也無力抵擋災難對人的破壞。
“很多人都不行了!沒有聲音了。”
天在下雨,一排排的帳篷正在搭建。在一片廢墟之上,頑強的人們在試圖重生。早上七點鐘,終于有了奇跡!
“從廢墟里拉出來一個婦女。我一看,她是大肚子。在叫!”
周娟華平靜地開始講述一段驚心動魄的歷程。
“她剛剛被拖出來,馬上臨盆了!就要生了!”
“沒地方生產(chǎn),就是在帳篷里,在泥水地上?!?/p>
“難產(chǎn)!”
“外陰破裂!”
“她媽媽不停地叫!痛??!”
余震不斷,周娟華和他的助產(chǎn)士王月美跪在地上,不斷給這位母親鼓勵。
“呼吸,用力!”
周娟華是唯一的產(chǎn)科醫(yī)生,她不能離開。從早上7點鐘到下午14點,周娟華整整在這里跪了7個小時。 孩子終于出生了!
“我姓孫,你們是上海人,這個孩子就叫孫滬了!”
孩子的父親當下就給孩子取了名字。
上海赴唐山醫(yī)療隊歸來合影
講這樣的故事,周娟華卻沒有很興奮,似乎漸漸有了困意。但這時,河北唐山電臺的記者打來電話說,孫滬表示很想來上海再看看她。
“這孩子大概要多少歲了?要四十了吧?”
周娟華呢喃道,蹣跚向臥室走去,她要休息了。 四十年過去,人都在慢慢變老,但其中故事的主題卻永不會變。人與人之間的憐憫、城與城之間的互助、重生與希望都在激勵來人。孫滬,一個唐山大地震中出生的孩子,她的名字就是一段歷史。
我們依然關心40年前唐山大地震中和上海有關的故事,請聯(lián)系上海電視臺融媒體中心。電話:021-22005899
(編輯:王玨)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