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xié)委員俞敏洪日前表示,關注農村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能從上大學時才去關注,要從初中就開始。要說,多年來,各級政府、社會各界也一直在做著"拉平"差距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為什么俞敏洪還期望把政策覆蓋面擴大呢?
一者,很多農村孩子因為小學、初中階段教育資源的匱乏、低質,以及父母的漂泊流動、家庭生活的顛簸不安,很難一路走到高考的門檻前,他們根本沒有辦法享受高校的這一傾斜政策。這樣的局面,或可視為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篩選機制,那些從網眼中墜落的孩子,未必一定不能成才,但教育的缺失總歸限制了這部分人的發(fā)展可能與想象力。
再者,當下很多機構、組織等對于農村教育的幫扶,往往僅僅指向有書可讀、識文斷字的層面。很多時候,不過是一種"低欲望"的滿足。這種資助固然很重要,但卻很難與當下的教育考核機制接軌。這種"先天不足"即便到了大學階段,也很難迅速消除。這些年來,已有不少"現(xiàn)身說法"的文章表明,來自農村的大學生與城里的大學生,很多時候完全是兩個"物種"。事實上,這也是長期以來教育供給差異化的產物。來自教育的救濟,無論多么早都不過分;對農村教育的傾斜,無論幅度多么大都仍嫌不足。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農村教育的欠賬太多,非有絕大的努力不可能有根本性改變,另一方面,也與教育政策仍跟不上民眾訴求有關系。
(編輯:施蒙納 許三多)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