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你還在找海外代購嗎?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隨機在街頭采訪了幾位消費者,大家紛紛表示,“找代購”不知從何時開始,已經成為了“過去式”。
“基本上(跨境電商)平臺上都能買到,價格也差不多?!?/p>
“免稅店的價格和國內電商平臺上買到的(價格)差不多?!?/p>
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跨境電商平臺“登場” 個人代購逐漸退出舞臺
胡兵是很多人熟知的模特、演員和歌手。如今,他還有另外一重身份——一名跨境電商領域的“買手”。
作為國內第一代國際名模,胡兵立足時尚界三十多年,見證了國外品牌與國內市場的關系逐漸建立起來的過程。正因如此,他認為自己從事跨境電商的“買手”直播,能夠更好地為消費者和品牌雙方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在他的直播間里,商品包羅萬象。除了時尚大牌外,海外小眾品牌的食品、美妝、保健品等也在他的帶貨范圍內。
在胡兵看來,跨境電商平臺蓬勃發(fā)展的原因,在于它為所有海外品牌,特別是小眾品牌提供了一個亮相的舞臺,同時,也給國內的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海外品牌可以先在跨境電商平臺進行“試水”,并在較為了解中國市場后,再進入一般國際貿易的渠道。對此,天貓國際總經理董臻貞表示:“海外的商家可以使用它當?shù)氐闹黧w、當?shù)氐膱F隊來經營這個業(yè)務,并且通過跨境支付可以收到當?shù)氐呢泿?。這就是跨境電商跟一般貿易進口最大的區(qū)別。”
除了為國內消費者挑選商品,胡兵也會為海外品牌進駐中國市場提出建議?!坝幸恍┖M馄放茣o我推薦他們百年歷史的發(fā)油。我會建議他們,發(fā)油是配合穿西裝的時候使用的,中國消費者現(xiàn)在穿西裝的人數(shù)不多,是不是可以換一個品類推薦?”諸如此類的案例,胡兵經常遇到。他把自己稱為海外品牌與國內消費者之間的“翻譯”。
“買手”不等于“代購”。從事跨境商品直播帶貨以來,胡兵越來越感受到“買手”不好做。由于海內外的信息差不斷縮小,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從各種渠道了解海外品牌。大家不再滿足于“買到”,更要買得滿意、買得便宜、買得放心。相較之下,曾經風靡一時的個人“代購”已經無法滿足消費者高品質、多樣化的需求。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勞幗齡認為,“代購”的另一核心矛盾在于“真假難辨”。國家對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實施正面清單管理,也就是說,非清單內的商品不得以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方式入境銷售。這也就意味著電商平臺必須通過正規(guī)的采購渠道向國內引進跨境商品,再加上平臺自身的監(jiān)管以及提供相應的售后服務,這些舉措都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買到假貨的風險。
來自韓國的益漸曾經從事韓國女裝的個人代購,但如今他已經成為跨境電商平臺的海外直購韓國采購負責人。和過去相比,他覺得如今這份工作最大的變化在于“安心”:“代購是沒有專業(yè)物流支撐的,另一方面也害怕海關沒收商品。但是現(xiàn)在有了平臺,我做的工作能讓中國的消費者在國內買到和韓國同價的商品,還是很有成就感的?!?/p>
跨境供應鏈體系日趨完善 “全球購”體驗“本地購”的速度
和胡兵一樣,許多全球買手直播間的貨品供應鏈體系都源自于與其合作的跨境電商平臺。他們選擇這種合作方式,也是基于跨境電商平臺日益凸顯的優(yōu)勢。對此,一家海外知名奶粉品牌的國內代理商深有感觸。
“我們2015年剛剛開始做跨境電商業(yè)務的時候,全國只有5個保稅倉,那么離保稅倉較遠的消費者勢必會等更長時間才能收到貨品。但是現(xiàn)在全國已經有100多家綜合保稅倉了,也就是說貨品離消費者都更近了。這個發(fā)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痹撾娚坦矩撠熑烁吲旎貞浧鸢四陙淼淖兓?,感慨良多。以天貓國際為例,目前該平臺70%的跨境商品可以備貨到保稅倉,超過50%的訂單可以實現(xiàn)“次日達”。
速度背后,是近年來保稅倉模式的不斷普及。
保稅倉庫,是指由海關批準設立的供進口貨物儲存而不受關稅法和進口管制條例管理的倉庫。儲存于保稅倉庫內的進口貨物經批準可在倉庫內進行改裝、分級、抽樣、混合和再加工等,這些貨物如再出口則免繳關稅,如進入國內市場則須繳關稅。保稅倉實行“境內關外”的概念,也就是說,貨品不到賣出的時候不用交稅。同時,大量的備貨也減輕了商家的壓力。對消費者而言,“全球購”也有了“本地購”的速度體驗。
高澎表示,由于保稅倉模式日益成熟,公司會根據(jù)國內消費市場的變化及時與原產國生產商溝通,提前將銷售計劃提供給原產國商家。也就是說,一罐今天到消費者手中的奶粉,它的生產、銷售、跨境的計劃可能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排定了。
天貓國際海外直購歐洲采購負責人唐明婕清楚地剖析了跨境商品的成本構成:商品價格、物流、稅、運營成本?!翱梢詨嚎s的就是物流費,比如說增加單量或者說把(運輸)干線的價格降下來;第二個就是和供應商談成本,比如我們可以談到這個商品的店鋪零售價的七折。經過這些流程,最終消費者的體驗就是,在國內電商平臺購買的價格和在境外購的價格基本持平。”
政策紅利持續(xù)釋放 多維度“降本增效”
新冠疫情期間,跨境貨物運輸成本增加了三倍以上。“保稅進口+零售加工”的模式應運而生。此前,海外商家需要先向國內進口包材輔料,在國外完成成品包裝后,再整體出口,相當于讓外包裝“留了一次洋”再回國?,F(xiàn)如今,海外商家將包裝工廠前置到國內的保稅倉,既節(jié)省了運費,又降低了人力成本。位于杭州綜合保稅區(qū)內的“新世界工廠”試點,就是其中的代表。
負責人朱偉表示,這種方法既減少了一次運輸過程,同時,商品的內容物直接進口和成品進口相比,體積也縮小了很多,又進一步降低了運輸成本。僅包裝環(huán)節(jié),這一新模式就可以節(jié)省35% 到50%的成本,商品綜合的供應鏈成本可以節(jié)省 15%到20%。
在上海虹橋保稅物流中心,京東國際也通過與上海海關的合作降低了保稅商品在退貨階段的損耗。根據(jù)以前的政策,貨品被消費者退貨后,只能做銷毀處理,且必須送回原產國銷毀,無法進行二次銷售。除了銷毀的成本之外,稅金也無法退回。但經過政策優(yōu)化,經海關審核能夠二次銷售的商品,可以回到保稅倉再次等待銷售。這一環(huán)節(jié)即可節(jié)省成本大約每年200萬人民幣。對于那些確實無法二次銷售的退貨商品,也可以在本地銷毀,不需要再運回原產國,一年也可以節(jié)省運費約100萬人民幣。
從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跨境電子商務”一詞以來,跨境電商已經走過了近十年的歷程。2022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guī)模首次突破2萬億元,同比增長7.1%。2023年上半年,這一數(shù)字為1.1萬億元,同比增長16%。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所助理研究員高疆表示,國內跨境電商的政策不斷變化,都是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同時鼓勵跨境電商行業(yè)的發(fā)展。“跨境電商的試點城市從十個到八十多個,單次的消費限額從 2000 元提高到了5000元,每年總限額從20000元提高到26000元;正面清單擴大到1300 多種類。2018年又出臺了《電商法》。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共同促進了跨境電商平臺穩(wěn)健的發(fā)展。”
隨著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國內消費者的跨境消費需求將更加多樣化。站在新的起點,下一個十年,跨境電商需要繼續(xù)求新求變,才能在這片“紅海”之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抒靈 影像記者:徐瑋 李維瀟 劉寬漾 燈光:潘凱 剪輯:王衛(wèi) 王岑峰 編審:陳瑞霖 邢維)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