濛溪河遺址位于四川省資陽市,沱江支流濛溪河中上游,距今約7-5萬年,是罕見的同時發(fā)現有大量石器、動物與植物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現代人起源擴散階段唯一發(fā)現有豐富植物遺存的遺址,是舊石器時代物質遺存和相關行為要素最豐富全面的遺址之一,被權威專家論證為“特殊、罕見、價值重大,具有世界性意義”。
01 發(fā)掘背景
遺址發(fā)現于2021年,因洪水沖毀河岸而暴露。經同步開展的舊石器考古專項調查,區(qū)域內發(fā)現包括濛溪河遺址在內共11個遺址點組成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2年、202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開展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共計發(fā)掘面積250平方米,并組建國內外專家團隊同步開展多學科研究及文物保護工作。
濛溪河遺址位置圖
濛溪河遺址航拍圖
02 考古發(fā)掘收獲
遺址地層平均約7.5米厚,堆積連續(xù)且清晰,初步可分為3套大的沉積單元。最上部約4米主要為黃褐色及紅褐色粉砂質黏土,無文化遺物;中部約1.8米為黑灰色粉砂質黏土,呈明顯水平或波狀層理,底部存在明顯侵蝕面,為湖相沉積,僅最底部與文化層交錯地帶有零星石器、化石;最下部約1.7米為紅褐色黏土質粉砂,為主要文化層,共分為6層,包含大量石器、動物與植物遺存,部分區(qū)域被上部湖相層嚴重侵蝕。底部為紅褐色白堊系砂、泥巖的基巖。
濛溪河遺址群的調查與發(fā)現
濛溪河遺址發(fā)掘現場
濛溪河遺址發(fā)掘區(qū)平面圖
經初步但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考古與埋藏學分析,遺址為古人類多次在水邊的占據并隨著水的進退而人類棲居的進退所形成,文化層基本為原地埋藏。另外,文化層分布在濛溪河現在的平水位以下,為特殊的飽水埋藏環(huán)境,得以保留大量有機質材料。
經科學精細發(fā)掘、多學科綜合研究和全部系統(tǒng)采樣,遺址出土遺物極為豐富,目前已發(fā)現石器、動物化石及碎屑等遺物10萬余件,并從僅3%的浮選樣品中提取6萬余件各類植物遺存,是罕見的全要素遺存,特別是極為豐富的植物遺存,在同期、同類遺址中前所未有,顯著地增加了歷史的豐度和信度。
03 價值與意義
從生產工具上,發(fā)現全要素的石、骨、木質工具。石器是以特殊的硅化木為主要原料的,南方大的礫石石器“世界”中長期穩(wěn)定存在的特殊的小型石器文化,反映了石器文化本身的特殊性及人群的復雜性;骨器、木器,特別是木器是罕見的早期加工利用有機質材料的實證。
濛溪河遺址出土石制品
從動物遺存上,包括大中小、水陸空、食肉食草類等類型多樣的動物,是國內最早發(fā)現大規(guī)模水生動物的遺址,最早發(fā)現鳥類和明確利用食肉動物的遺址之一,顯示出古人類對動物資源的深刻認識和廣譜化的狩獵能力。
濛溪河遺址出土動物化石
從植物遺存上,發(fā)現極為豐富的樹木、果實和種子。初步的種類、數量和比例分析表明,種子、果實以人類可食用的為主,部分為最早在舊石器遺址中的發(fā)現,預示著古人類對植物的深刻認識和廣譜化利用,為探討狩獵采集經濟中的采集經濟提供了極為難得的實證,將極大地改寫史前人類對植物的利用歷史。
濛溪河遺址出土植物種子
濛溪河遺址出土炭化植物
同時,還有用火、切割、琢制、刻劃等多樣的行為證據發(fā)現,其中在石器、骨骼甚至可能在植物上的刻劃等,是國內甚至國際最早一批,蘊含著早期人類對精神世界的探索。
濛溪河遺址出土骨器
濛溪河遺址出土橡果(疑有刻劃痕)
以上具有一定復雜性的現象和行為以往多被認為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甚至舊新過渡階段才開始出現,在7-5萬年的濛溪河遺址成系列的發(fā)現,更加凸顯了遺址的特殊性、復雜性和重要性。
同時,豐富的動植物信息將在植物學、古氣候、碳十四測年等自然科學研究領域產生重大影響。
總體而言,濛溪河遺址罕見地復原了一個立體復雜的舊石器社會,是舊石器時代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的最佳例證,為深入探討早期人類對特殊石料及有機材料的加工利用方式,對動植物資源利用的廣譜化,藝術萌芽和技術與認知能力發(fā)展、現代人的出現和擴散等國際重大問題,提供了關鍵節(jié)點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科學價值和世界性意義。
編輯: | 丁桃 |
責編: | 張艷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