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術設計遇見老工人新村,會碰撞出什么樣的火花?不妨到楊浦四平來尋找答案。
四平社區(qū)十萬居民的"開門第八件事",就掩映在這片梧桐樹下:它是蘇家屯路上,"老土地"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晨間運動會;也是"小家庭"推門見綠、觸腳可及的"親子時光";奔跑、嬉戲、走走步道、再嘮嘮家常,總有一種方式,讓你與藝術"零距離"。
置身四平社區(qū),時不時就能偶遇這樣一件件洋氣的藝術裝置,而每件藝術裝置背后都是一幅熱氣騰騰的生活圖景。難以想象,這是一個大部分房齡在六七十年的老工人新村,老街區(qū)新活力,背后的秘訣究竟是什么呢?
"走走坐坐"是城市空間藝術季四平社區(qū)展的主題,也是策展人周洪濤與這個老工人新村最常見的互動方式。2017年,他一加入身處四平的同濟大學設計創(chuàng)意學院,就與學院師生們,共同參與到了一場場"四平空間創(chuàng)生行動"中去:走一走,發(fā)現(xiàn)街區(qū)中的短板;坐一坐,找尋創(chuàng)意靈感,把設計寫進社區(qū)。
從電話亭到"最小博物館"、從街角盲區(qū)到"工具花園"……,連續(xù)五屆"空間創(chuàng)生行動",先后落地200余個微更新項目,而它們中的幾十處精華,則被濃縮進了四平"15分鐘社區(qū)生活圈"的游覽線路中,設計師將展場打造成一個以"晾曬"為主題的公共客廳,一根根導覽毛巾沿途指引,串聯(lián)起一件件城市家具,一步一景,雕塑變身公共座椅,也可以是兼具指引功能的掛衣架,就連主題展中的海報,也是的大毛巾,這其中,有條毛巾特別有意思,32個街校合作的案例拼湊出了一個大大的"宜"字,的確,城市微更新激活的不單單是一個個宜居的空間,空間的煥新也在重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老街坊與同濟設計師同框討論,在如今的四平,早已稀松平常。赤峰路89弄即將啟動2.0版更新,是五年前的首次改造,將大樓里原本"閉門不見"的鄰里拉攏到了一起。
“把設計過程開放出來,”四平街區(qū)設計師朱明潔道出了其中的“秘訣”,“原來的設計都是設計師自己在電腦上做,我們盡量把每一個步驟挪到社區(qū)里面,到社區(qū)里面和社區(qū)的居民一起去參與和完善,所以這一輪的改造我們前后進行了好幾輪的工作坊,跟大家一起想這個空間,你們認為怎么布置是合理的,我們的想法是這樣的,你們有什么樣的意見可以融入進來,把設計過程開放?!?/p>
當初上墻的一張張便簽,而今落地為大樓底層、這個功能、美感兼具的公共空間,后期大伙兒還自發(fā)設置了"裁縫角",打理、活動皆是一呼百應。
從街角花園、社區(qū)百草園、再到居民樓,設計不只催化了"熟人社會"。
入夜后的四平1028弄,一條百來長的"詩歌單行道",點亮居民回家的路。從懷舊體驗到空間記憶,這些投影在水泥地、窨井蓋上的"詩意",皆出自生活、學習、工作在四平的人。
朱明潔寫的是:“我跟社區(qū)的鏈接來自一種身體力行的參與。因為我整個行為都是在這個社區(qū)里發(fā)生的,你自然和這個地方是有很深的鏈接的,自己已經感覺自己已經是這里的居民了。”小社區(qū)也是大舞臺,無關職業(yè)身份,人人都是創(chuàng)作者,人人都沐浴著"十五分鐘社區(qū)生活圈"的溫暖。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戴晶磊)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