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時候起,“有錢沒錢,回家過年”“路遠(yuǎn)路近,回家過年”,便成為所有在家父母,在外游子共同的心愿。魚還是平常的魚,肉還是平常的肉,餃子還是平常的餃子,炒菜還是平常的炒菜,一家人在一起吃,就不是一個味兒,就多出一種味兒!這是一種什么味兒?
沒有其他任何一個節(jié)日,能夠像過年這樣有吸引力。就是遠(yuǎn)在異國他鄉(xiāng),只要能夠脫身,一定要趕回來陪父母、和家人一起過年。過年的日子,是父母最累的日子,也是父母最高興的日子。到年三十吃午飯、除夕吃餃子的時候,有一個人沒能回來,父母就會擺上一只碗、一雙筷子,所有菜一樣不能少,樣樣都要夾上一點,以表示一家人團團圓圓,“一個都不少”。
我小時候的生活,是缺東少西的生活。但是一到過年了,辛辛苦苦、勒緊褲帶、缺吃少穿整整一年的一家人,也是要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大餐,解解饞。在小時候的印象里,過年就是解饞,過年就是放鞭炮,過年就是又長一歲,過年就是穿新衣服,過年就是長輩給壓歲錢?,F(xiàn)在的日子,不是好過了,而是富裕了,想吃什么,隨時就可以吃什么;想穿什么,隨時就可以買什么;誰家也不再為吃的穿的用的發(fā)愁,也不再掐著手指過日子。你說,現(xiàn)在過年是圖吃的嗎?是圖穿的嗎?都不是,這些在平時都能夠辦得到。如果這些都不是,那現(xiàn)在過年,圖的又是什么呢?
我國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過年的記錄,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家一直是一家人避風(fēng)擋雨最好的地方,也是最適合一家人過年的地方。在農(nóng)耕時代,人們“從未走遠(yuǎn)”,不管是平時過日子,還是過年,一家人都在一起。后來,經(jīng)濟、商業(yè)發(fā)達(dá)了,隨著社會分工的細(xì)化和技術(shù)進(jìn)步,漸漸從農(nóng)業(yè)中分離了出來,于是,開始有人走出家門,到外地經(jīng)商做生意。但受農(nóng)耕思想的影響,就是“不歇冬”打點生意的人們,也要在臘月,最遲也要在小年前,趕回家,與父母、與家人團聚,一家人“一個都不少”地在一起過一個團圓年。過年,圖的就是團圓。
團圓是中國人鑲刻在骨頭里、流淌在血液中的一種“過年情結(jié)”?!冬F(xiàn)代漢語詞典》上,對“團圓”一詞是這樣解釋:一家人全部在一起,“一個都不能少”。有人說:過年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品嘗團圓的味道兒,就是一家人在一起找到團圓的感覺。過年就是過團圓。至于吃什么、喝什么,其實并不重要。在中國人心中,過年就是跟家人團聚,就是圍坐在父母身邊;就是天各一方的親戚朋友,圍坐在一起話家常;就是已成家的姐妹兄弟,重新集聚在父母的羽翼下。
把團圓過成年,是天底下所有人的心意。新年,是中國人的一大發(fā)明,更重要的是,中國人一直把老祖宗過年的傳統(tǒng)繼承了下來,這大概就是一種孝道吧?這大概就是對先人最大的尊敬吧?用年的形式,中國人把祖先最美好的東西傳承到了今天,不管日子多苦,其中有多少變故,都沒有讓勤勞智慧執(zhí)著的中國人放棄。就是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的今天,人們也從沒有忘記留在家鄉(xiāng)的父母,留在心中情有獨鐘的“過年情結(jié)”。這才讓今天的年,過得更有新意、有意義。
團圓是一種親情,也是一種力量。對老人來講,團圓是一種喜慶;對兒女來講,團圓是盡孝的一種方式。在今天,老人們就算年過六十,身在農(nóng)村,生活也有保障,不像過去那樣為生計發(fā)愁。就是渴望在外的兒女,能夠“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lǐng)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愿,陪同愛人?;丶铱纯础!薄耙粋€都不少”才能過出年的氣氛,才是年的味道。
團圓是父母的召喚,是親人的召喚,是家鄉(xiāng)的召喚。人可以走得很遠(yuǎn),心可以飛得很高,過年了,總要向著一個叫做“家”的地方匯聚。只有在“家”,才能享受到那種獨有的、暖暖的、濃濃的親情,才能讓人把心放下,才能讓人過一段無憂無慮、輕輕松松、自由自在的長假。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