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至今天下午,上海新冠感染肺炎患者,累計已有294例治愈出院。不過,看看新聞Knews記者在對一些治愈者進行跟蹤拍攝時發(fā)現(xiàn),出院后最讓他們感到焦慮和彷徨的,并不僅僅是病情本身,還有他人的“有色眼鏡”。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和嚴先生的見面約在一處街心花園,此時,距離他出院已經過去了14天,但他的心情依然陰霾。嚴先生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自己經過7天積極治療,于2月14日正式出院。但就在回家團圓的路上,朋友發(fā)了他一則消息:小區(qū)里一名鄰居把他的所有個人信息在微博上公之于眾,并堂而皇之表示自己的“正義”。
本以為就此躲過劫難的嚴先生,在那刻墜入了小區(qū)輿論的懸崖。
他回憶,自己是2月7日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母親身為樓組長,第一時間就在小區(qū)業(yè)主群里主動告知,并告訴大家,自己全家已經隔離觀察。但誰也沒想到,隨著那次網絡人肉后,各種辱罵和造謠頻頻出現(xiàn)。有的說他們是妖怪,有的則聲稱要把他們趕出小區(qū)。
“看見你,就要罵你一次?!薄斑@人老婆是湖北人!”“他們還辦了滿月酒,請了很多武漢人!”
種種造謠,讓嚴先生憤慨的同時,更多的內疚。嚴先生母親,周阿姨心理已經產生了抑郁、焦慮狀態(tài),在采訪中,她激動得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自己擔心的早已不是兒子身體,而是樓里是否有發(fā)熱生病的居民,因為無論是什么原因得病,他們家一定是眾矢之的。
說到動情處,周阿姨紅了眼眶,她曾是名老師,教書育人一輩子,最恪守的底線就是“誠實本分”,而此刻,她卻不知道該如何說服自己,去面對這些無端謾罵指責?!澳闶俏疫@段日子以來,唯一肯這么接近我的人?!边@是她采訪結束后,悄悄告訴我的話。
那天,上海露出了久違的太陽,照在母子倆臉上。但他們的心里,仿佛透不進光。
嚴先生的“新冠后生活”是個例嗎?
我們又來到了公衛(wèi)中心門診部隨訪診室蹲點。這里是新冠肺炎康復者復診的地方,不過大多數(shù)時候,這兒都是"閉門作業(yè)"。不愿采訪,不肯露臉,看看新聞Knews記者吃了很多閉門羹,一些康復者坦言,對于拋頭露臉他們實在是怕了。
李先生也是其中一位治愈患者,面對鏡頭他依然選擇了回過身子,“知道你家里有這樣的事情,別人走到你這里都走得很快,眼光看你和平時不一樣。我也是人啊,長了眼睛,看不到嗎?”
陳俊,是上海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的專家,也是首位進入公衛(wèi)中心進行心理疏導的“干預師”。他向看看新聞Knews記者回憶,當時在院的患者中有半數(sh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大部分就是外界壓力和歧視。
“我到現(xiàn)在都記得,有一位外地患者他明明符合出院標準了,但就是要留在醫(yī)院,后來才知道,他打電話回他老家的村里,說他病好了,要回去了,結果老家村里的人說你別回來,你那個房子我們已經封起來了?!?br/>
陳俊說,這種行為叫做“自我防衛(wèi)過度”。公眾由于過分焦慮緊張,而導致了這種情況,那就是在走另外一個極端。
但與此同時,近期各地曝出的治愈后“復陽”、“假陰”等案例,讓治愈者、群眾心里也很沒底。我們到底要如何科學面對?平衡好畏懼與對病毒的謹慎?這就先從公衛(wèi)中心的出院標準說起。
這是看看新聞Knews記者在公衛(wèi)中心拍攝到的“病毒快遞員”畫面。要知道,患者從公衛(wèi)出院,那是“高標準、嚴要求”,患者的血液、咽拭子、排泄物的核酸檢測必須兩次都是陰性,才能出院。
對此,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解釋說:“兩次咽拭子,是因為檢測時有可能會發(fā)生深部、上呼吸道不一樣的病毒情況,所以要測兩次才能保險。等他咽拭,排泄物核酸都陰性就沒有傳染性了。”
與此同時,復診核酸檢測也在同步開展。截止至目前,復診病人的核酸檢測量已經達上百份,但均未發(fā)現(xiàn)任何一例轉陽的情況。
可見,嚴謹?shù)某鲈簶藴?,完善的應急預案都在保障患者健康。對此,各方專家提醒,患者本身就是受害者,而非加害者,需要來自社會的關愛和幫助。而公眾的歧視和過激反應,其實對個人和社會都有極其不利的影響。
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醫(yī)務部主任、主任醫(yī)師沈銀忠表示:“這些病人,因為擔心別人會歧視他,不愿主動到醫(yī)院進行治療,影響到這個疾病進一步的防控,所以歧視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是不利的?!?br/>
陳俊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一旦患者從焦慮、抑郁狀態(tài)變成了“心理疾病”,那后果是不可逆的。一方面,他容易產生應激創(chuàng)傷反應,對一個人的社會功能影響很大。另一方面,病人情緒、人生觀都會發(fā)生改變,變得更極端和負面。
“我們現(xiàn)在要防范兩個病毒,一個是新冠肺炎病毒,一個是我們心里的病毒,聽一聽正規(guī)途徑的、權威的科學的信息,而且也不用整天把所有的時間都花費在這些上面?!边@是陳俊教授給大眾開的“方子”。
當然,康復者也需要積極調整心態(tài)。目前,不少治愈者已經主動擼起袖子,捐獻血漿,希望能給其他病人的治療做些貢獻。對于他們而言,能做的,只有等待,等待疫情的過去,等待輿論風口浪尖的終結。
“只有自己做出積極的一面,才能讓別人理解你?!薄按_實謠言也比較多,很多人看到各種各樣的信息就自己沒法甄別,時間過去就好了吧?!?br/>
可是,在采訪期間,看看新聞Knews記者也屢次在問自己,由于新冠病毒,他們已經錯過了很多美好,為何,還要他們去等待偏見的散場。
就像嚴先生所說,“疫情發(fā)生時,網上就有人說,武漢人不是病毒,只是倒霉版的我們。真實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更有這樣的體會。”
希望大家都能理解:此刻,我們選擇站在什么樣的立場看待問題,彼時,我們就會被何種態(tài)度對待。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應冠文 編輯:范燕菲)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