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晚,一名中國士兵,在中印邊境的拉達克地區(qū),應牧民請求幫助其尋找牦牛時迷路走失。中國邊防部隊第一時間向印方通報,希望印方協(xié)助搜尋。
19日,印度方面稱,將按既定協(xié)議,對這名中國士兵進行醫(yī)學檢查后移交中方。
這次士兵走失事件,朝著和平解決的方向發(fā)展。但中印之間,近來卻并不順。
印度頻頻給中國“下絆兒”,甚至主動“挑釁”,印度葫蘆里賣的什么藥?
國際短評《i-View 我說》,談談印度為什么這么“反華”?
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說要禁止中國應用TikTok,第一個實施禁令的,是印度。
屢屢在邊界問題上挑釁中國的,不是南海相關國家,是印度。
年初抗疫的時候,第一批禁止出口口罩給我們的,還是印度。
如果中美交惡,美國振臂一呼,中國周邊的國家會立刻響應,幫著美國一起遏制中國。這是國關界大名鼎鼎的米爾斯海默,20年前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一書中預測的。
20年過去了,美國開始圍堵中國了,但我們的鄰居響應者寥寥,除了一個神奇的國家印度。
印度為啥這么反華呢?有智庫做了調(diào)查,185位中國國關學者參與答題,約55%的人認為:中國越來越強大,讓印度覺得自身安全受到威脅。
這似乎也印證了米爾斯海默在書中的預測,因為在亞洲國家看來,美國隔得太遠,威脅不大,而中國近在眼前,現(xiàn)實的威脅很直接,所以中國的鄰居為了安全,會在中美之間選擇美國。這就好比冷戰(zhàn)時期,東北亞和歐洲大部分國家都會跟著美國反對蘇聯(lián)。
這種理論,其實有點類似《戰(zhàn)國策》里面提到的“遠交近攻”。
雖然說米爾斯海默可能不太理解中國“與鄰為善”的理念,生搬硬套美國的歷史經(jīng)驗。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這種進攻現(xiàn)實主義理論,在全球大行其道,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所以,印度認為中國是安全威脅,可能根本不在于我們說什么做什么,我們表現(xiàn)得再友好,也未必奏效。
大家可能要問了,我們周邊也有日韓、新馬泰等國家,怎么不像印度表現(xiàn)得那么急躁呢?
這就和印度獨特的內(nèi)外環(huán)境有關了。
印度,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南面是印度洋,扼守國際貿(mào)易的必經(jīng)之路,人口也多13億,天然擁有大國基因。
印度本身也很有雄心壯志,開國元勛尼赫魯就說過:印度不做二流國家,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銷聲匿跡。
所以,成就大國夢想,是印度從獨立開始,矢志不渝在做的事情。
怎么實現(xiàn)大國夢呢?顯而易見,印度最不缺的就是人,那就搞制造業(yè)。
2014年,莫迪一上臺,就提出了“印度制造”,計劃把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中心。話沒直說,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印度在對標中國。
而且,莫迪搞“印度制造”,其實是“偷師”中國的。
莫迪做總理之前,當過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當年他就大搞基建,引進外資,提升了就業(yè)率,拉高了經(jīng)濟增長率,還吸引了福特、塔塔、鈴木和雪鐵龍等公司紛紛前來設廠。
2011年,莫迪訪問北京時說過:“古吉拉特就像是中國的廣東,是印度經(jīng)濟的發(fā)動機”。
總之,莫迪的“印度制造”,大體思路和中國很像,通過開放招商引資,利用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來發(fā)展制造業(yè)。這么一搞,也確實有效果,2014年以來,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經(jīng)濟發(fā)展很快,GDP增速最高達到8.2%。GDP總量位列世界第五,趕超英法,緊跟德日。
這些進步,就讓印度自信起來了,覺得自己挺行的。
但我們常說,一個人行不行,不光要自己行,還得有人說你行。
出于種種原因,說印度行的人很多! 西方社會經(jīng)常討論一個問題:who is the next superpower? 誰是下一個超級大國?
大多數(shù)人會回答:中國,但也有不少人會回答:印度。
理由是: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家”,印度人會講英語,人口還在高速增長之中,不像中國走向老齡化了。
大家聽過“龍象之爭”這個詞兒吧,就是西方人發(fā)明的,用來比喻中印兩國的競爭。
印度人自己覺得行,再加上有人說它行,印度真的越發(fā)覺得自己行了。
我前面提到的智庫調(diào)查中,47%、近一半的國關學者也認為印度敢挑釁中國,主因就是盲目自信,高估自己的實力。
事實上,中國的GDP是印度的五倍,國防預算是印度的3倍,外匯儲備是印度的8倍。中國擁有完整工業(yè)體系,先進武器主要靠自己生產(chǎn),而印軍的武器基本靠進口,散裝萬國造的。毫不謙虛地說,中國的綜合實力全面碾壓印度。
其實,印度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實力比不上中國,但是大家能理解那種比不上又不服氣的心情吧。
這種自信又自卑的復雜情緒,讓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
而民族主義,是印度敢于挑釁中國的另一大原因。
說到這兒,我又要說莫迪老仙了。大家知道莫迪最大的政治污點是什么嗎?
2002年,古吉拉特邦大騷亂,當時的首席部長莫迪包庇、縱容印度教徒襲擊穆斯林,結果導致數(shù)千人傷亡。
為什么這么干呢?因為印度有10億印度教徒,而穆斯林是少數(shù)派。
所以,莫迪當年是被美國拒簽過的。美國拒簽他的理由是:禁止對嚴重暴力行為負有責任的人入境。但是,莫迪從此樹立起了民族主義者的強硬形象,贏得了大部分印度民眾的好感。
總之,玩民族主義,煽動情緒,莫迪是一把好手。這不最近印度正好有點特殊情況嘛。
一不留神,新冠疫情爆發(fā)式增長,每日新增5到10萬例,一路飆升到500多萬例,趕超美國指日可待。
經(jīng)濟卻是斷崖式暴跌。GDP第二季度較同期下挫23.9%,創(chuàng)下了史上最差記錄。
為了挽回政治聲望,莫迪只能對外轉移矛盾,挑動民族主義情緒了。所以印度最近四處出擊,和鄰居中國、巴基斯坦、尼泊爾,個個都有矛盾。
除了印度的內(nèi)部因素,我們再來看外部因素。坦白來說,無論從地緣、經(jīng)濟、人口、潛力來講,印度確實算得上是一個值得拉攏的大國。
美國戰(zhàn)略界一直視印度為抗衡中國的小伙伴。從奧巴馬時期的 “亞太再平衡”到現(xiàn)在的 “印太戰(zhàn)略”,名字變了,核心不變,就是重視印度、制衡中國。
大家仔細想想,特朗普好像對誰都很差,唯獨對印度還可以。
特朗普和莫迪一見面就要熊抱,莫迪過生日,特朗普還要發(fā)個推特送祝福。
特別是在軍事安全領域,美印不是盟友,但美國拼命拉攏印度參加美日印澳“四國機制”,讓印度在獲取先進武器方面享受 “準盟友”待遇。前幾天,兩國還說要共享軍事情報,共用軍事基地。
而且,不僅是美國,俄印關系也很不錯,印度軍備中一大半都是俄制武器,S-400防空系統(tǒng)也即將進入交付程序。
放眼全球,有哪個國家能得到美俄雙方拉攏的?似乎只有印度。這就讓印度有些飄了,并且有了一種錯覺:就是在和中國的較量之中,它似乎得到了大國的支持,能夠得利。
所以,綜合來講,印度有地緣政治的考量,有復興國家的動機,有民族主義作祟,有域外大國的慫恿,于是,就真的來挑釁中國了。
那么,印度會全面倒向美國,對抗中國嗎?這倒也未必!印度向來在大國戰(zhàn)略中采用騎墻戰(zhàn)略,不愿真正站隊。
對于印度來說,其國力弱于中國,選擇對抗意味著巨大的風險和成本,而它真的敢和一個強大的鄰居為敵嗎?恐怕印度也是要“三思而后行”的。
所以我們最后來仔細品一品印度最近的表現(xiàn),它話多事兒也多,情緒高昂但又自相矛盾。一會兒說士兵犧牲了,一會兒又承認中方?jīng)]有越境,一會兒國防部長放狠話了,一會兒又達成共識了,一會兒又要進行兵力部署了……就這樣來來回回、不知所謂。
說到底,內(nèi)外因素作用之下,印度無非是想轉移矛盾,想占點便宜,想博取支持。
從頭看到尾,我只能送印度四個字——“虛張聲勢”。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