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由國家圖書館聯合全國各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共同舉辦的“妙手補書書可春——全國古籍修復技藝競賽暨成果展”在北京開幕,上百件參賽作品集中呈現了我國古籍修復成果。據了解,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辦的首次全國性古籍修復技藝評比及展示。
先用毛筆沾淀粉加水熬成的糨糊抹勻,再用鑷子將同樣的紙貼上,然后用指尖壓平整,不平或有褶皺的地方用針錐挑開重新修復,最后,拿起噴壺將弱堿性的水均勻噴灑,再次壓平,這樣,一張破損的古籍基本修復完成。在展覽現場,古籍修復師崔志賓演示了古籍修復技藝。
“我要把這個搭口盡量縮小,因為搭口跟書頁之間的寬度越寬,那這個地方越厚,50頁摞在一起之后可想而知,這本書就會明顯增厚。”崔志賓說。
然而,修復師看似簡單的操作,實際上需要非常有耐心且細心。眼前這一張破損還不是很嚴重的古籍,修復完成大約需要一個小時的時間。
“即使要重復50遍,那每一個動作還是要細心,從頭到尾都是要一樣的?!?br/>
除了古籍修復,現場還展示了傳拓技藝。
國家圖書館館長饒權介紹,此次競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舉辦全國范圍的古籍修復技藝競賽,匯集了全國21個省43家單位推選的百余冊件參賽作品。目前,評審工作已經完成,結果將擇日向大眾公布。此次展覽在匯集參賽作品的同時,還將展出《趙城金藏》、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珍貴古籍修復作品,是目前以古籍修復成果為主題的最大規(guī)模的展覽。
此次活動是對我國古籍修復成果的具體呈現,也是對我國古籍修復人員水平的實際檢驗。展覽展出了修復競賽作品和珍貴古籍修復成果共103冊件,涵蓋敦煌遺書、早期佛經、宋元善本、金石拓本、明清古籍、少數民族古籍等。同時,展出了古籍修復工具設備以及古籍修復用紙等實物,通過修復專家視頻講解、修復師現場演示、觀眾互動體驗等方式,立體展示古籍修復技藝,引導大眾深入了解古籍修復技藝,宣傳古籍保護理念,營造全社會參與、關注、保護和傳承古籍修復技藝的濃厚氛圍,進一步推動古籍修復事業(yè)發(fā)展。
“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實施以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十分重視古籍修復工作和修復人才培養(yǎng),建立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依托“培訓基地、高等院校、傳習所”,通過舉辦短期培訓班、招收古籍保護專業(yè)碩士、師帶徒等多種方式培養(yǎng)古籍修復人才,使修復人員從不足百人發(fā)展壯大至千人。目前,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全國附設傳習所已達32家,傳習導師28位,收徒241人,先后開展了《天祿琳瑯》、西夏文獻、唐宋佛經、《古今圖書集成》、納格拉洞藏文佛經等修復專項工作。全國古籍修復室面積超過2.7萬平方米,搶救修復古籍總量達到360萬葉,古籍修復工作成效顯著。
(看看新聞Knews記者:王一鳴 李柏林 編輯:范燕菲)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