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對于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特殊的一年。而對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來說,更是如此!
2021年,站在新一年的起點,張文宏感慨良多。13日凌晨,回想一年抗疫,張文宏醫(yī)生在微博上發(fā)文,與我們分享了十條經驗、體會,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微博全文如下:
抗新冠一年回顧與展望
去年的春節(jié)來得早,2020年1月24日就到了。
翻閱日記,除夕(1月24日)這天是這樣的:上午主管衛(wèi)生的副市長召開聯防聯控會議。
下午上海市市長召集專家組會議,上海落實1級響應方案。
晚上返回金山公共衛(wèi)生中心病房。
全國范圍內武漢保衛(wèi)戰(zhàn),各城市阻擊戰(zhàn),全國總體戰(zhàn),全面打響。
回想一年艱苦歷程,歷歷在目。
上海疫情告一段落,回到了日常的生活。
今天照例巡視各病房,給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醫(yī)護一一致敬拜年。
但畢竟回不到疫情前的日子了。
上海是國際落地航班最多的空港,輸入病例的救治任務仍然非常重。
特別向仍然戰(zhàn)斗在上海市公衛(wèi)中心病房的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主任皋源團隊,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重癥醫(yī)學科主任李鋒團隊,凌云副主任和李濤副主任(也是我引以為傲的學生)致敬,他們放棄了自己與親人團聚的機會,堅持駐守在負壓病房內。
每次進艙都要至少與家人隔離6周,當全國人民已經過上祥和(盡管不算盡情)的春節(jié)的時候,他們不能和自己的孩子以及父母團聚。
下午特地去給我的老師翁心華教授拜年,老先生仍然牽掛國家的公共衛(wèi)生和疫情進展。
最后給我學生李濤主任兩個可愛的孩子(軒軒和珣月)送上新年禮物,感謝無數像他們媽媽一樣的醫(yī)護母親的無私付出。
當新年第一天的深夜來臨,回想一年抗疫,有些經驗與體會,以及對未來的展望,一直在腦海中不肯遠去,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全民團結是戰(zhàn)勝百年一遇大瘟疫基礎。
武漢一役,展現中華民族在災難來臨時的強大意志。
從那時候開始,就已經可以確認,無論多大的瘟疫,只要最大程度執(zhí)行“發(fā)現和救治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三原則就能戰(zhàn)勝超大型的瘟疫。
世上的事情都是看人挑擔不吃力。
全民意志形成合力,絕非易事。
武漢戰(zhàn)役之后,歷經北京新發(fā)地、大連、新疆、河北以及東北,甚至上海與天津的疫情,無論大小,中國形成了系統性的執(zhí)行方案,并因此免除了我們對疾病的的恐懼,這是過上祥和春節(jié)的保證。
二、政府治理能力是戰(zhàn)勝瘟疫的關鍵。
瘟疫是人類與自然的一場博弈。
政府的治理能力,政府與民眾的互動配合是成功的關鍵。
歷史上的瘟疫大多是通過局部或者全球性的群體免疫逐漸達到人與自然的平衡,但人類為此付出巨大代價。
但是這次疫情顯示,強大的政府能力,得到民眾的配合,是可能把人類的死亡降到最低點,達到人定勝天的理想結局的。
三、早期識別病毒和診斷技術的發(fā)展是不幸中之大幸。
相比其他冠狀病毒與流感,新冠病毒更具殺傷力。
新冠病毒通過廣泛傳播與較高的致病性,擊垮醫(yī)療資源后導致較高的病死率和遠超過流感的病死人數。
人類超速度發(fā)展必將帶來超大規(guī)模的疾病傳播,但是科技的發(fā)展,也抵消了疾病的危害程度,人類與自然界永遠在失衡與再平衡間徘徊。
診斷技術的發(fā)展,包括當前我們具備一周內大規(guī)模篩查一個城市人口的能力,充分發(fā)現病例,是我們非藥物干預的技術基礎(充分發(fā)現感染者,隔離傳染源)。
四、靶向性藥物至今仍未取得重大進展,但已有的醫(yī)療技術得到了充分發(fā)揮。
盡管至今未獲得確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藥物。
人類仍然沒有掌握類似于針對艾滋病的雞尾酒療法,但是人類依靠已有的臟器支持技術,可以支撐重癥病人依靠自己的免疫力恢復,最終戰(zhàn)勝疾病。
若是能夠成功控制疫情不至于蔓延,醫(yī)療資源沒有別壓垮的國家與地區(qū)(如新加坡和武漢戰(zhàn)役之后的中國),病死率可以降到0.05%以下。
這個病死率足以讓我們消除對疾病的恐懼。
但是前提是不能有疾病的蔓延和醫(yī)療資源的緊缺。
一旦疾病擴散,醫(yī)療資源必將緊缺(擠兌),病死率必將上升,這也是世界至今未能打開的主要原因。
五、疫苗的進步超出了預期,人類可能因此得以走出泥潭新冠疫苗的研發(fā)創(chuàng)造了歷史上研發(fā)新冠疫苗的記錄,在1年時間內,已經走完了疫苗從研發(fā)到上市的全過程。
假設疫苗的保護是永久的,若有效率為100%,建立群體免疫所需的接種率在60%~72%;如果疫苗有效率低于80%,則所有人都需要接種疫苗才能建立群體免疫。
當優(yōu)先接種60歲以上成年人時,患者病死率可以降至最低。
新冠病毒已經成為在人世間的常駐病毒,除了疫苗,世界沒有第二種打開的方式,除非愿意付出大量死亡的代價。
六、治療性藥物終究會問世并廣泛使用,協同疫苗,新冠的病死率將大幅度下降。
相信人類終究能夠獲得確切的靶向性抗病毒藥物,5年之內應能成功。
類似于針對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這樣的抗病毒治療,可以讓我們擺脫高病死率的威脅,但是藥物的成本遠遠超過疫苗,世界上也從未有通過藥物治療擺脫疫病的成功先例。
靶向性藥物可以降低病死率,可以補充全球疫苗接種的不充分,讓世界有重新打開的機會。
七、病毒變異是自然規(guī)律,目前人類仍能掌控。
冠狀病毒廣泛的宿主分布特性以及自身基因組的結構特征使其在進化過程中極易發(fā)生基因重組,呈現遺傳多樣性。
根據進化的基本原理,病毒感染人群后可能會發(fā)生變異,自然選擇偏好高且傳染力強的突變毒株將更加利于在人群中傳播。
D614G突變在歐洲最早發(fā)現后不斷擴散傳播,目前帶有這個突變的病毒株已經成為了傳播的主要基因型。
2020年9月B1.1.7系變異株從英國開始出現,傳播率增加了50~70%,但疫苗與免疫后血清大部分仍有保護力。
除B.1.1.7系,N501Y突變位點主要出現在南非,目前國際上的mRNA疫苗和中國的滅活疫苗對此仍有保護作用。
變異還會繼續(xù),但無論中國和國際,疫苗生產線目前來看足以應對這些突變。
八、全球重新開放取決于疫苗的可及性與公平性以及推廣的速度。
世界能否開放取決于全球疫苗的可及性是否遵循了公平的原則。
兩周前,我受邀參加了世衛(wèi)組織專家組的會議,討論全球疫苗可及性問題。
由于目前全球性的疫苗分配并未達成共識,世衛(wèi)專家組對此憂心忡忡。
但隨著中國新年的來臨,從主要國家(中美)領導人的互動和年三十的互致問候來看,全球達成共識,支持世衛(wèi)組織推動疫苗的全球接種,可能會從中國的新年到來出現轉機。
九、中國必須強化公共衛(wèi)生體系建設,才能迎來真正的常態(tài)化生活。
疫苗接種有待時日,中國具有控制疫情的能力。
但是在控制疫情的同時,我們還是犧牲很多正常的生活,包括今年有1億人在原地過年未回家鄉(xiāng)。
事實上對于幾乎沒有本土病例的中國,通過強化公共衛(wèi)生體系建設,早期預警、快速響應、精準防控、動態(tài)清零,逐漸進入常態(tài)化的階段,直至全民疫苗接種覆蓋的完成。
十、不管愿意不愿意,全球協作是世界各國的共同選項。
中國不能孤獨地贏得這場抗疫的勝利,只因世界是個共同體。
歐美也不能孤獨地完成疫苗的接種,除非中美合作,全球完成疫苗的接種,否則世界的開放終究難以完成。
也許這次瘟疫,再次給了人類一個團結的理由。
(素材來源:張文宏新浪微博 編輯:懸舞)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