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早蕩馬路買東西,除了去南京路、淮海路,石門一路也是市中心名氣蠻響的一條馬路。它可曾是“服飾一條街”,比后來的襄陽路市場要早幾十年。那一帶有一大片石庫門老房子——大中里,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商業(yè)綜合體“興業(yè)太古匯”的所在。生長在大中里的小孩,很多都在民立中學讀書,家里跑過去一點點路,近得“弗得了”。
石門一路近威海路附近成片的石庫門里弄街區(qū),構成最具上海特色的城市紋理,這里就是著名的“大中里”,現(xiàn)今經(jīng)過城市更新改造,這里建成商業(yè)綜合體
石門一路,南起延安中路接瑞金一路,經(jīng)大沽路、威海路、吳江路,北迄南京西路接石門二路,長791米。民國三年的《上海市區(qū)域北市圖》上已見此路,名為同孚路,英文名音譯過來是“宴芝路”,可見此路應筑于1914年以前。1934年,更名為正陽路;1945年,更名為中正北一路;1950年更為今名。
石門一路吳江路
雖然現(xiàn)在走在石門一路已經(jīng)看不出“服飾一條街”的樣子,但老上海都還是留有這些記憶的,買衣服去石門一路,這個想法一點不比“逛南京路、淮海路”要少,而且會覺得石門一路更接地氣。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石門一路沿街已有不少成衣鋪、童裝店、裁縫鋪。30年代,康紀、永泰等內(nèi)衣店有了名氣,這幾家內(nèi)衣制作工藝考究,式樣新穎,頗受中外顧客歡迎。40年代初,這條路上服飾店增至90家,占全路商店70%。鼎盛時期,在外國人里曾有“未到過宴芝路不能算到過上海”之說。
舊時稱為同孚路29號的萬昌地毯店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內(nèi)衣業(yè)衰落,時裝業(yè)發(fā)展,原先的內(nèi)衣店改營婦女時裝,知名的有金泰、高云昌、楊榮記、康福等,以及亞麗童裝店。解放初,時裝店改營人民裝、列寧裝、中山裝。1956年后,商業(yè)網(wǎng)點調整,石門一路成為綜合性商業(yè)街。
南京西路石門一路口的開開百貨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后,石門一路專業(yè)特色恢復,并增設皮鞋、飾品、包裝、化妝品商店,新設麗華工藝飾品公司、金三角精品(皮鞋)商廈、銀夢服飾公司、寬鼎皮革公司、獸王皮件商廈、陽光服飾精品總匯、偉豐服飾總匯、蜜雪爾服裝店等服飾店,以及三槍內(nèi)衣、圣達菲服裝、雅戈爾襯衫、喬洛童裝專賣店等。
大中里,始建于1925年,地址原為石門一路214弄,屬南京西路街道大中居委會,占地19.69畝。曾經(jīng)是上海市內(nèi)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石庫門里弄之一。北接南京西路,西臨石門一路(面對四季酒店),南鄰威海路,東靠青海路(面對上海廣電大廈)。
上世紀初,此地曾是一片農(nóng)田,間有雜草叢生的墓地。1925年,顏料商奚鶴年以其妻劉蓮仙的陪嫁地產(chǎn),在此投資興建房屋。因為當時侵華軍隊多以“大英”、“大日本”自稱其國,故業(yè)主以“大中”命名此弄,表示“大中華”之意。
在排布上,大中里總弄寬敞,各支弄排列整齊,有磚木結構二層房屋111幢,原有居民535戶。弄內(nèi)還有區(qū)物資回收利用公司。
動遷中的大中里
2002年12月,香港興業(yè)國際集團以13.06億港幣(約合人民幣11.5億)取得了大中里地塊的土地使用權。大中里被整體拆除,周圍同時期拆遷的舊式里弄還有華順里、天樂坊、柏德里等,因大中里規(guī)模和影響較大,所以此地被稱為“大中里基地”。
舒阿婆,1936年的時候跟著丈夫從寧波鄉(xiāng)下來到上海謀生。丈夫在寧波同鄉(xiāng)開的銀行里找了一份工作,于是便租了附近一處里弄住下。在這大中里3號,舒阿婆再也沒搬過家。
舒阿婆和丈夫、兒子、兒媳四人合影
1936年3月搬進來,11月舒阿婆生下了兒子。最初,一家人住在樓下,過了兩年,二房東要把樓下房子連同客堂間一起借給一個醫(yī)生作門診間,于是他們搬到樓上。
1972年夏天,36歲的舒先生拿出他的寶貝相機,給還不到一歲的小兒子和妻子,在大中里3號門口留影。已經(jīng)上小學一年級的大兒子也不愿意錯過難得的照相機會,來湊熱鬧。
現(xiàn)在小舒也差不多要到當時爸爸的年紀了。他拿著老照片給奶奶看,奶奶像是想起什么似地說:“喔,那時,拍照片算是好東西,有人給你拍照片,所以拍一張,就很有趣。不像現(xiàn)在照片不值錢。”
在舒阿婆的房間里,靠當中是一張打麻將的方臺子,四把椅子有藤椅也有皮革面的靠背椅,這個日常的娛樂活動讓阿婆的日子過得不“厭氣”(無聊)。房間光線不錯,白天圍著桌子打麻將,不用開燈。打完以后,阿婆還會在裁成長條的紙片上記下這天的輸贏賬目。
靠墻角落里是一只碗柜,上面放了電飯鍋和電水壺。窗前的小茶幾上鋪著桌布,上面擺了兩盆綠植。喝水的玻璃茶杯擱在一旁。窗的另一邊,和碗柜對應的是書柜,上面兩層有推拉的玻璃門。書柜對著沙發(fā),后者鋪著藍灰色布套。麻將臺子背后排列著兩張單人的小床,床邊的“夜壺箱”(床頭柜)上配了一塊玻璃臺面,臺面下壓了一塊鏤空小花臺布。柜子上一臺黑色電話機也蓋了一塊布。這是那一代人普遍的一個生活習慣,用來擋灰。這個房間里,所有東西都整整齊齊。
鄰里,住在石庫門弄堂里的可以統(tǒng)稱為“鄰里”,但其實不止于此,許多人還是同學、同鄉(xiāng)、好友、師生,等等。這種錯綜復雜的關系生發(fā)于上海的石庫門弄堂,讓人看到了一幅特別的人情圖景。
舒阿婆在大中里過了大半輩子,小舒的童年也是在這里度過。這里有他的玩伴、同學、老師,還有爺爺?shù)耐l(xiāng)、世交,雖沒有血緣關系,但親如家人。
小舒和鄰居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這個“小焱一家”有點特殊,并不包括小焱的爸爸媽媽。小焱是小舒的小學同學,住在大中里弄堂倒數(shù)第二家,90號,這是她姑媽和爺爺?shù)募?,她只是借住。姑媽就是小舒他們小學的英語老師,爺爺和小舒的爺爺是寧波同鄉(xiāng)和多年老朋友,所以他們兩家是世交。后來小焱全家移民去澳大利亞了。
大中里90號,小焱原來的家門口
小舒的小學同學薛亮原先也住在大中里。那會兒薛亮考試老不及格,小舒是學習委員,要送不及格的考卷到薛亮家,給他家長簽字。送完出來,就聽見他家里鬼哭狼嚎,因為他的媽媽總打他,不過其實還沒打,他就喊起來。薛亮為了讓小舒晚送卷子兩天,就給他看連環(huán)畫,因為可能今天家里是媽媽在,明天是爸爸在,他爸爸不打他。不過有時不巧,薛亮媽媽突然回家,就逃不過一頓打。
曾經(jīng)薛亮家的窗口
虞家阿婆是舒阿婆在3號里的老鄰居。她23歲來上海,住到大中里3號就沒再搬過,一住60多年。她來的時候,小舒的父親5歲,小姑媽還沒出生。阿婆對小舒說,那會兒你兩個姑姑和父親都在我這兒做功課,因為爺爺他們在屋里打麻將。
虞家阿婆燒得一手好菜,還經(jīng)常分送給鄰居吃。小時候,小舒經(jīng)常循著她家飄出的菜香過去,“不給也不行”。即使后來小舒不住在那里了,回去看看的時候,虞家阿婆也會從菜碗里夾一塊給他吃,一邊說:“你奶奶沒做過。我知道你們不做這個?!?/p>
小舒的爸爸媽媽結婚的時候住在后廂房,爺爺奶奶住在前廂房。結婚后第三年,因為小舒爺爺成分問題,后廂房被房管所收走,而后衛(wèi)家阿伯——大家叫他亮亮爸爸,一家搬了進來。雖然是這樣的緣由,但兩家相處得很好。像弄堂里其他孩子一樣,兩家人經(jīng)常在一起玩,親如兄弟姐妹。
衛(wèi)家阿伯養(yǎng)了許多花,每天照料它們要個把小時
弄堂里的居委會就是調解鄰里糾紛的“老娘舅”所在。比如小舒和哥哥在弄堂里玩,被自行車撞了,爸媽就拉著他們到居委會說理。此外,居委會還有一臺16寸的黑白電視機。到了晚上,把電視機搬出來放在弄堂里,大家一起看,是那個年代的記憶。
阿蹺是大中里的標志性人物。從1959年開始,每天凌晨他都起來打掃弄堂。做完清掃工作之后,他拿出椅子坐在垃圾箱斜對面的石庫門前,就盯著垃圾箱和廁所,防止人們?yōu)榱藞D方便將垃圾扔在外頭,或是一些男人圖省事,在小便池里大便。
遇到探頭探腦的可疑之人,他會加以盤問。遇到相熟的鄰居,他跟人打招呼,人家就停下和他聊幾句。在大中里,他幾乎認識所有人,知道各家的底細,不過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本名,只知道外號阿蹺,這是因為他右腿殘疾,走路一蹺一蹺得來。
那時候,小舒和哥哥都喜歡在家里的窗前往下看,看人,可以看一兩個小時,覺得特別有意思。他們家的位置正好是個丁字路口,“很多事發(fā)生在這里”。
民立中學,1903年由祖籍福建的上海望族蘇氏兄弟創(chuàng)辦于上海南市,為當時滬上有名的私立中學之一(后為公辦)。1940年2月,遷入威海路。
“大中里項目”被作為商業(yè)地產(chǎn)項目開發(fā),最先啟動的保護建筑即原民立中學的移位工程。
該保護建筑為上世紀20年代上海著名顏料巨賈邱信山、邱渭卿弟兄所建,亦稱為邱氏住宅,原為兩幢,其中一幢于90年代改建民立中學時被拆除,現(xiàn)在被遷移的這一幢曾為民立中學辦公樓,于1999年被評定為上海市優(yōu)秀歷史建筑。
它是一幢歐洲城堡式樣的花園住宅,走進這里,地上的花磚依稀可見,雕花的木樓梯十分精致,樓道里的歐式廊柱高大氣派。
對于住在大中里的小舒來說,民立中學是他的母校,也是包括他哥哥在內(nèi),弄堂里大部分孩子的母校。上世紀80年代,如果在民立上學,有一門課學得很差,老師就會拿這位同學的兄弟姐妹來比較,“讓你很尷尬”。
小舒家樓下的那條弄堂,就是他上學必需經(jīng)過的。家和學校近到他基本上是聽到鈴聲才去上課,也就“造就”了他老遲到的毛病。執(zhí)勤的同學,或是在教室里打掃衛(wèi)生,還會用玻璃窗的反光來照他。
“那時,我老從我們家的屋頂那邊串到這邊來。我喜歡自己一個人踩屋頂。比較舒服,比較有獨行俠的感覺。”小舒回想著那會兒的光景,童年的他覺得屋頂很神奇,就像月球一樣,那時候沒什么高樓,一上屋頂就感覺很開闊。大人們自然不會跑到屋頂上乘涼,小孩爬上去也沒人會說。小舒和伙伴們偶爾爬上屋頂看煙火,“人民廣場放,這里能看到”。
(資料參考:《紀錄片編輯室》上?!ご笾欣铮?/p>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
(申請時請注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喫一杯老上海的茶!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