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陵標志整體設計由三部分組成。整體采用虛實相間的圓形背景,代表了天地、祥和、圓滿等一切博大的宇宙觀和人文思想,象征著黃帝在中華兒女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與尊嚴;同時,以面、線構(gòu)成的圓形狀態(tài),虛實相間的空間感,代表了時空的轉(zhuǎn)換,喻示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源遠流長。
地理風水篇
黃帝陵所在的橋山,位于陜西黃陵縣城北約一公里處,是子午嶺向東延伸的部分。子午嶺南北而行,北為“子”,南為“午”,故稱“子午嶺”。
橋山總面積566.7公頃,山體渾厚,氣勢雄偉,沮水三面環(huán)流。沮河由西向東呈U形繞橋山而過,站在山上朝下看,東邊有河,西邊亦有河,就像水從山底穿過,故此山名橋山,黃帝陵因山而得名橋陵。
黃帝陵風水軸線就是橋山主脊至黃帝墓冢,并與印臺山山峰之間構(gòu)成一條連線,黃帝陵區(qū)的各種建筑都是以此為軸線而建造,墓冢方向正好在這條線上。
這條連線是西北至東南走向,也就是說,黃帝陵陵冢的坐向不同于后世帝王的正北正南(坐北朝南)或正西正東(坐西朝東),而是依據(jù)地理,背向西北,面朝東南,同橋山、子午嶺和號稱龍脈的昆侖山走向完全吻合,即中國地理的基本形態(tài)——“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
建筑布局篇
黃帝陵景區(qū)主要由軒轅廟和黃帝陵兩大部分組成,軒轅廟在橋山山麓,而黃帝陵則在橋山之巔。軒轅廟的主要建筑有廟前區(qū),軒轅廟山門、誠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廣場及祭祀大殿。黃帝陵廟前區(qū)入口廣場其造型為不對稱半橢圓狀,似雙魚圖(太極圖)的一半。
整個廣場由5000多塊秦嶺天然河卵石鋪砌而成,象征中華民族自黃帝以來五千年的文明史,進入廟院山門,廟院內(nèi)軒轅黃帝手植柏首先映入眼簾。
黃帝手植柏,位于軒轅廟門內(nèi)左側(cè)2米處,傳說是黃帝親手栽植。在植物學分類上稱為側(cè)柏,別名黃柏、香柏,是我國特有柏樹品種。1982年,英國林學專家羅皮爾驚嘆它是“世界柏樹之父”。
除此之外,廟內(nèi)最主要的建筑還有初建于明朝的"人文初祖"殿。人文初祖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門額上懸掛著程潛先生于1938年祭陵時所題寫的"人文初祖"四個大字。廟內(nèi)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這些石碑有北宋以來的“御制祝文”、名人題詠和重修碑記,包括孫中山、將中正、毛澤東的詩文、題字和祭文。
軒轅廟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整個建筑為帶天井頂式仿漢石型建筑,總面積1600 平方米。由高4米、直徑1.2米的36根圓形花崗石柱圍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間,柱與柱之間無墻,上覆巨型覆斗屋頂,頂中央有直徑14米的圓形天光,反映出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理念。地面采用青、紅、白、黑、黃五種彩色石材鋪砌,隱喻傳統(tǒng)的“五色土”,以象征黃帝恩澤普潤祖國大地。
歷史人文篇
黃帝聯(lián)合炎帝打敗蚩尤后,由華族部落聯(lián)盟首領成為天下共主,使華夏民族由蠻荒時代跨入了文明時代。黃帝死后,人們?yōu)榱吮磉_對這位人文初祖的懷念之情,便在橋山起冢為陵,立廟祭祀?!痹庠辏ㄇ?10年)冬,漢武帝領軍十萬北巡朔方,返回時專程來到橋山,祭祀黃帝之冢。這是正史中第一次記載黃帝陵。
唐宋以降,因各朝皇帝的重視,不斷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明代將橋山黃帝陵列為國家祭典,祭祀從未中斷,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后派員赴橋山黃帝陵,進行了三十多次祭祀活動。
中華民國成立后,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孫中山先生委派要員專程祭祀黃帝陵,并親自撰寫祭文,1937年清明節(jié),國共兩黨各派代表前往黃帝陵共同祭奠。毛澤東親撰《祭黃帝陵文》,宣示“民族陣線,救國良方,四萬萬眾,堅決抵抗”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請周恩來總理部署對黃帝陵進行維修保護,并委托郭沫若同志題寫“黃帝陵”碑。1962年,黃帝陵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墓葬第一號。
(看看新聞網(wǎng)記者:王崢)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