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飛機時順手購買一份延誤險,已經(jīng)成為不少旅客出行時的"標配"。然而,最近有不少消費者向我們反映,自己在購買延誤險時并沒有注意相關理賠信息,等到延誤后申請理賠才發(fā)現(xiàn),平臺賠付的不是現(xiàn)金,而是一堆有使用門檻的代金券,讓人十分堵心。
張先生此前通過攜程購買了佛山飛往上海的機票,他同時還花100元買了兩個人的“航意航延組合險”。3月18日航班起飛時延誤了45分鐘,后續(xù)他拿到了延誤險賠付——居然是4張價值50元的攜程機票代金券?!把诱`險是真金白銀去買的,而延誤后卻賠付給我代金券,我是不能接受,如果早知道,我肯定不會去花這個錢?!?/p>
據(jù)了解,這種代金券只能在攜程平臺使用,有效期為一年,且僅限乘機人本人使用,一次只能用一張。也就是說,要花掉這四張代金券,還得去買四次機票。
記者嘗試在攜程上操作,在購買機票時,會彈出“無保障”、“標準保障”、“尊享保障”三個選項,顯示延誤最高可賠300元人民幣,但頁面上沒有明確文字來提醒消費者,賠付的會是代金券。只有點開選項上的藍色小字后,才能看到有“賠付代金券”的相關內(nèi)容。而張先生也證實,當初購票時,他也沒有細看,更別提找到這些“隱藏條款”了,他點“下一步”就直接跳轉(zhuǎn)到了支付頁面。
黃女士也遇到了類似情況,她是在同程旅游平臺上買機票時順手購買了組合險,航班被取消后,她拿到的延誤險賠付也只有兩張50元的平臺代金券。同樣,在同程的購買和支付頁面上,也沒有明確“賠付的是代金券”,得點開一個不起眼的“感嘆號”,才能看到相關細節(jié)。
在社交平臺上,有大量帖子都反映類似情況。對此,中國航協(xié)特聘專家林智杰表示:“延誤險從保險公司可以買,從航空公司APP官網(wǎng)可以買,從平臺也可以買,但目前來看,顧客主要的投訴還是集中在平臺這個渠道。”
一位業(yè)內(nèi)人士告訴記者,作為攜程和同程平臺延誤險的主承保機構,絕大部分跟隨機票一起購買的延誤險來自太平洋保險。
記者電話了太??头?,對方卻表示,消費者是可以選擇延誤險的賠付方式的。“您自己選擇換成現(xiàn)金還是代金券,默認是代金券,但你也可以要求現(xiàn)金,保單上是有寫到可以選擇現(xiàn)金理賠的?!?/p>
根據(jù)客服給到的信息,記者在張先生和黃女士的兩份保單里確實找到了相應條款,清清楚楚寫著消費者可以從現(xiàn)金或代金券2選1進行理賠。
那么,如果消費者明確提出要現(xiàn)金賠付,平臺又會不會同意呢?
同程旅行表示可以,但前提是需要消費者主動聯(lián)系?!叭绻墙o您理賠了券,后續(xù)您直接聯(lián)系我們的接線客服人工客服,登記信息后,給您換成現(xiàn)金就可以了,不需要您做任何操作?!?/p>
攜程客服的回復是不行。“具體以保險理賠標準為準,平臺沒有辦法給您保證一定賠現(xiàn)金的?!?/p>
保險業(yè)內(nèi)人士介紹,延誤險屬于小險種,險企的銷售主要依附于平臺。雙方通常會約定,平臺可用代金券的形式先行賠付消費者來快速結案。但如果消費者希望以現(xiàn)金形式賠付,只要向平臺提供個人銀行卡信息,平臺應該在一天內(nèi)將賠付金打入消費者卡中。保險公司會按年度跟平臺進行結算。
至于平臺為什么偏好賠付平臺代金券,自然是因為有利可圖?!氨热缯f險企要賠現(xiàn)金的話,要賠給客戶200塊錢;但如果是賠200塊券的話,實際上平臺這個券的核銷價只有180,甚至150,那么平臺就可以賺20或者50塊錢差價。另外,平臺發(fā)券平臺花,這些券也不會百分百核銷掉?!?br/>
在法律界人士看來,平臺在消費者購買延誤險時,沒有明確給予其選擇權,而是自說自話默認采用對平臺更有利的方式,這其實也是一種“霸王條款”。消費者如果事后對賠付方式有異議,還需要自己發(fā)起,甚至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維權。“從買延誤險的過程來講,平臺確實沒有保證消費者充分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彼伟渤陕蓭熋鞔_表示。
對此,保險業(yè)內(nèi)人士表示,如果有平臺不愿配合賠付現(xiàn)金,消費者也可以電話相關保險公司,險企可以直接對消費者完成現(xiàn)金賠付。
在調(diào)查過程中,記者查看了多個在線旅游平臺,發(fā)現(xiàn)在機票付款界面搭售航班延誤險的現(xiàn)象十分普遍,但幾乎各家都不會在購買或支付頁面明確標注賠付方式等信息,消費者只有在點開密密麻麻小字說明頁面仔細尋找,才有可能發(fā)現(xiàn)端倪。
消保法明確規(guī)定,經(jīng)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的方式做出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的規(guī)定。那么,平臺的這種行為,算不算變相限制消費者知情權和選擇權呢?藏藏掖掖的背后到底有啥不可言說的秘密,著實耐人尋味。其實,窗戶紙總有捅破的時候,套路也總有被公之于眾的一天,偷偷埋坑算計消費者,到頭來打的還是自己的臉。
編輯: | 尤穎慧 |
視頻編輯: | 王岑峰 |
攝像: | 陸駿 王思遠 |
責編: | 李吟濤 |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