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一些政治人物對中國的言行充滿了“新冷戰(zhàn)”思維。冷戰(zhàn)是什么?“新冷戰(zhàn)”又是什么?美國會不會、能不能對中國發(fā)起“新冷戰(zhàn)”呢?在9月21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jié)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就此展開了主題演講。說到思維邏輯,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范勇鵬教授提供了一個視角。
美國為什么會有“新冷戰(zhàn)”思維?背后從文明演化的角度看,有一個非常深的歷史根源,簡單說就是,美國這個國家的國族建構,或者叫民族建構還沒有完成,才會產(chǎn)生這樣的一種思維方式。比如,任何的文明都需要有一個外殼,我們?nèi)藭衅つw,甚至連地球都要有個大氣層,因為你要能夠控制物質、能源、能量的交換,才可以產(chǎn)生生命。美國過于特殊,第一,它占有了巨大的土地和資源,所以沒有資源的競爭;第二,它獨特的安全環(huán)境也是人類歷史上很罕見的,導致美國沒有特別強的沖動或者必要,去建立這種外殼,所以美國在上升期的時候這種開放的心態(tài)歸根到底是它各方面的條件決定的。
我們今天講冷戰(zhàn),冷戰(zhàn)對美國國家建構的影響非常大,但是是一個負面的影響。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很長的自然的民族文化融合的歷史,再看歐洲歷史,它民族文化的形成靠兩點。第一是靠強行的同化、靠暴力,第二是靠驅逐,把異質的文化,包括猶太人、吉普賽人等各種各樣的異質因素給排斥出去。美國是個移民社會,所以它需要移民,不會排斥,就會采取歸化,即強行同化、強行進行語言同化。一直到70年代,美國對一些少數(shù)民族還在采取強制絕育、兒童采取強制同化教育,這是它建構國族的一個手段。冷戰(zhàn)導致美國人不得不去向著進步的方向轉化,在它沒有完成國族建構的過程的時候,突然轉入了一個進步主義的時期,它會去講跟著蘇聯(lián)搞普選權、搞民族平等、性別平等,產(chǎn)生了一種文化多元主義。這個文化多元主義跟選舉制度、代議制度相互反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導致美國產(chǎn)生了一種以不同為美、以少數(shù)為榮的這樣一種心態(tài)。
美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大國,也阻斷了它的民族建構的這種過程。打個比方,就像一個鄉(xiāng)村少年,突然一夜之間君臨天下,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個人的基礎人格還沒有形成,就要去建立一個帝王人格,一旦皇位搖搖欲墜,馬上你的心態(tài)會坍縮,坍縮到一個沒有完成的基礎人格,就是今天我們講的巨嬰心態(tài)。美國今天就是典型的國族建構沒有完成,就進入了帝國狀態(tài),然后帝國一旦搖搖欲墜,美國感覺到了沒有皮膚的這樣一種寒冷。所以它這個時候特別需要控制身體內(nèi)部和外部的這種能量、物質和資源的交換,所以就會去尋找敵人。今天美國搞的所謂“新冷戰(zhàn)”,就是這樣一種心態(tài)的反映。
(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jié)目組 編輯:劉清揚)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