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線的藥物研究人員,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員王逸平把自己的大多數(shù)時間都撲在了研發(fā)新藥上,身患疾病的他,一直在和時間賽跑,想要盡快讓新藥能夠面世,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指導生命盡頭,一起來人士一下這位值得尊敬的時代楷模。
夫人方潔代表王逸平接受了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的"時代楷模"稱號,頒獎現(xiàn)場響起了他生前最喜愛的舞曲聲,《友誼地久天長》。
王逸平妻子方潔結(jié)果獎杯時說,不管是對自己還是丈夫,都沒有想到會給他這么高的一個榮譽,他其實還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夫人口中的普通人,做事卻一點都不普通。王逸平,這位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花了整整13年,研制出丹參多酚酸鹽粉針劑,這一現(xiàn)代中藥對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療效明顯,截止目前已讓2000多萬患者受益。
王逸平本科學的是醫(yī)學,一次偶然機會他碰到了一位病人,知其病卻無藥可治的無力感,讓他下決心從此投身新藥研發(fā)。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沈建華告訴記者,做藥本身就很困難,要做一個真正被患者和醫(yī)生認可的一線藥,可能是難上加難的。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說,把科研工作的主要的精力放在出新藥上,那么在這個轉(zhuǎn)變的過程中間,可以講王逸平在這個方面,起了一個很好的帶頭表率的作用。
為了研發(fā)新藥,王逸平每天早出晚歸,一心撲在科研工作上。
李惠惠是王逸平課題組博士研究生,她回憶說,每天,王逸平早上7點20到7點半左右就來到了所里了,然后晚上他10點半跟研究生們一塊走,甚至很多時候都11點才會回去。
而做藥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非常熬人,過程當中就又要合成幾百個到幾千個化合物。
在王逸平生前的采訪中,他介紹說,小組我們花了非常長的時間來確定這個有效成分,一直到后來確定了丹參乙酸鎂作為最有效的成分,把它定到了整個藥材制劑的質(zhì)量標準以后,這道坎總算過去了。
其實早在1993年,王逸平就被確診為克羅恩病,這是一種腸道免疫疾病,目前原因不明,無法治愈,病發(fā)時會腹部劇痛,乃至便血、昏迷。他還曾因此切除過一米多的小腸。疼痛難忍時,他甚至需要自己給自己打止痛針。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沈建華回憶說,有一次大家在漢堡開會,他那時候突然間地發(fā)病了,疼痛很厲害。大概有三天三夜的時間,他都是躺在床上的,不能吃東西。疼痛難忍的時候,他就把自己泡在浴缸里,用熱水來緩解。
似乎是感知到了身體的每況愈下,王逸平開始與時間賽跑,他加量服用激素類藥物,希望能集中精力 完成兩個新藥的研發(fā),其中,有他負責藥理研究的治療心律失常的"硫酸舒欣啶"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他還在和搭檔一起研究如何把丹參多酚酸鹽做成口服制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丁健說,因為口服的(丹參)它的利用度比較低,到了體內(nèi)以后不吸收不利用,全國其實都在攻克這個項目,但都沒有成功。就在他走之前的前不久,他說丁院士啊,我要報告你個好消息,最近有一些突破了,再證實以后我再給你報告。
誰也沒有想到,今年4月11日,成了王逸平55年人生的最后一天。當學生們發(fā)現(xiàn)他倒在辦公室時,一旁茶幾上還擺放著止痛藥。
“人生也會有高峰有低谷,關鍵要有耐力,時刻提醒自己,要堅持再戰(zhàn)一個回合。”在畢業(yè)典禮上,王逸平曾經(jīng)這樣鼓勵過學生們。而今,斯人已逝,辦公室日歷本上標著的那些沒來得及完成的工作,只有靠他的團隊和學生們繼續(xù)了。
李惠惠說,王逸平導師告訴他們,做科研是一種失敗肯定比成功多得多的,面對這些失敗的時候,一定要有再戰(zhàn)一回的精神,有再戰(zhàn)一回精神的是不會被打垮的,自己會時刻記住這句話。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蔣華良說,他是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確實實現(xiàn)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種做法,寫在新藥證書上,寫在患者的健康上。
王逸平不忘初心,胸懷大愛,始終把解除人民群眾病痛作為人生追求,銳意創(chuàng)新,先后完成50多項新藥藥效學評價,構(gòu)建了完整的心血管藥物研發(fā)平臺和體系,他堅韌執(zhí)著,奮發(fā)忘我,以頑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與病魔不懈斗爭,投身科研,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中藥現(xiàn)代化奮進之歌,不愧為科技工作者的優(yōu)秀代表,不愧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邢曉宇 編輯:傅群)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