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神美·米開朗基羅”大展導覽
他是文藝復興雕塑藝術的最高峰,24歲完成雕塑《圣殤》,他一舉成名;在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他的《創(chuàng)世紀》與《最后的審判》描繪了世界的肇始與終結,是永恒的兩個極端。他是神一般的雕刻家,偉大的畫家,不朽的建筑師。他與拉斐爾、達?芬奇并稱為文藝復興三杰,正是他將文藝復興帶入了全新的紀元。文藝復興藝術史學家瓦薩里評說米開朗基羅“他的神圣天才所能完成的‘美’與‘善’遠遠超過古人……”
密友里查瑞利為米開朗基羅創(chuàng)作的半身胸像
米開朗基羅身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全才藝術家,既精通雕刻與繪畫,亦兼及建筑與室內空間,從攸關生死的戰(zhàn)爭防御工事的設計到美的抽象概念,乃至生活細節(jié)的銀錢記錄,都流露了他的性格與情感。其中以建筑、雕刻,與繪畫這三項藝術的領域所制作的圖稿最為珍貴。
給侄子的書信
圖片說明:這封信是在大師死前兩個月寫給他親愛的侄子的,也是米開朗基羅親筆的最后一封信:他已經不太能控制雙手來進行書寫動作。在這封信里,他感謝侄兒寄送12條小起司,而這也代表他與這位年輕親戚充滿情感的交流。
15幅真跡手稿展現(xiàn)其人其事
有關米開朗基羅遺留下的手稿,意大利建筑師兼藝術史家瓦薩里在著作《藝苑名人錄》中曾提起一段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往事。瓦薩里說,米開朗基羅于1564年在羅馬辭世前不久,“將絕大多數(shù)的設計圖、素描和草圖手稿付之一炬,因此無人得識為了他付出的辛勞,以及才華洋溢背后的不斷嘗試。”幸運的是,仍有不少米開朗基羅的手稿留在佛羅倫薩,他的姪子雷歐納多在羅馬也找回一些。在米開朗基羅過世五十多年后,他的侄孫小米開朗基羅為了向偉大的長輩致敬,將故居幾個廳室整理出來,陳列由托斯卡尼大公科西莫二世歸還給米開朗基羅家族的《階梯上的圣母》及部分手稿。同一時間,心存感恩的小米開朗基羅持續(xù)在羅馬交易市場上不惜以高價購入米開朗基羅的親筆手稿。這些失而復得的手稿已收錄成冊,其中幾幅最美的作品,被裱框后懸掛在煥然一新的廳室墻壁上。
米開朗基羅肖像
當時,米開朗基羅家族的手稿收藏堪稱傲視全球,時至今日仍然讓人驚艷??偣矁砂俣喾指澹渲胁环p毀情況嚴重者。不過在十八世紀末,米開朗基羅家族的后代因參與革命遭流放至科西嘉島,將這批收藏部分售予法國收藏家,因此家族收藏數(shù)量大幅下滑。1859年,家族中一位米開朗基羅騎士再度將部分收藏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第二次交易執(zhí)行前,家族最后一位直系繼承人科西莫過世,他是米開朗基羅手稿及設計圖的主要擁有者之一。他在遺囑中指定要將位于佛羅倫薩吉貝利納路上的故居及米開朗基羅手稿和其他遺物向大眾公開。這使得1859年起,原米開朗基羅故居搖身一變,成為展出大師珍貴手稿的美術館。
經過烏菲茲美術館維修后,這批手稿于1975年再度回到米開朗基羅故居博物館。今天,依照古物保存法之規(guī)定,這批手稿能夠分批以輪替方式在故居博物館二樓展示廳中展出。其中的價值三億的15幅手稿真跡,也得以漂洋過海,使參觀者也能夠一窺米氏遺留在手稿中的奧秘。
《大衛(wèi)》心形的瞳孔與放大的頭部與手部
強而有力的肌肉,直指人心的眼神,完美的身軀。這是年輕的英雄,準備戰(zhàn)斗。他健美的身體緊繃、扭轉頸部上浮起青筋、肌腱組織清楚可見、握著石頭的右手蓄勢待發(fā)……高達5.5M的大衛(wèi)雕像是力與美的體現(xiàn),不過大衛(wèi)的身材比例其實并不協(xié)調。和達芬奇不同,米開朗基羅并不百分百迷信于精確解剖學。大衛(wèi)像高3米以上,加上底座高度,共有5.5米。米開朗基羅雕刻出明顯不合比例的頭和手,讓人們在由下往上觀看時能有完美的比例。這也是為什么在平視狀態(tài)下,大衛(wèi)的頭部和手部其實會顯得更大。
平視看到的大衛(wèi)
展覽現(xiàn)場還特意安放了大衛(wèi)的頭像,仔細看大衛(wèi)的瞳孔居然是浪漫的心形。這是因為米開朗基羅改良了一項技術來加工瞳孔,也就是穿鑿它們以捕捉光影變化并且賦予大衛(wèi)深邃有力的眼神。作品上還留下了一些細小痕跡,例如,前額頂端卷發(fā)的下方,有藝術家留下的小孔,它們是用來創(chuàng)造完美卷發(fā)的手持鉆頭(昵稱為“小提琴”,violin)所遺留的痕跡。
大衛(wèi)像頭部與鑿穿的心形瞳孔
由于意大利政府已于1865年訂立法規(guī),為避免原作損壞,規(guī)定不得再進行《大衛(wèi)》原作翻模,此次展出的大衛(wèi)像是全球僅存的三具原作《大衛(wèi)》翻模而成,由意大利翻模制作權威切西教授精心打造,切西教授于2012年逝世,這尊《大衛(wèi)》雕像是他留予后人的最后一件精致翻模作品。切西教授的翻模石膏像源自19世紀的模具,這些模具根據(jù)原作制作,仍然留有19世紀翻模匠特殊的工法與技術痕跡。
《羅馬圣殤》唯一一件簽名作品
《哀悼基督》或稱《羅馬圣殤》,是米開朗基羅第一件大型圓雕作品,完成于羅馬,當時米開朗基羅時年二十四歲,但作品仍以大師級功力完成。大理石呈現(xiàn)出極其精致的細節(jié):圣母衣物及面紗豐富的皺褶、基督皮膚底下松弛肌肉的寫實表現(xiàn)以及由細致的拋光而增添的微妙變化。
《羅馬圣殤》原作
關于《羅馬圣殤》還有一段有趣的軼事。這座雕像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簽名的作品。但當時在作品上簽名并非藝術家的慣例。瓦薩里如此解釋米開朗基羅簽名的原因:“米開朗基羅為此作投入如此多的愛與努力,因此,他將自己的名字刻在圣母胸前的束帶上,這是他從未做過的事。有天早晨,他前往此作所在的位置,觀察許多大聲贊賞此作的隆巴底人(Lombards)。其中一人詢問此作的作者是誰。有人回答:“是我們的米蘭人戈柏(Gobbo of Milan)。”米開朗基羅一言不發(fā),當晚他帶著燈火與鑿子潛入教堂,在雕像上刻上了自己的名字?!?/p>
文藝復興時期的濕壁畫絕技
濕壁畫的意大利語為fresco,亦即“新鮮”,指的是顏色上在仍然潮濕或者說“新鮮”的灰泥上。組成灰泥的熟石灰與沙,一接觸到空氣,便會結晶化為堅硬的薄膜,從而黏著住顏色。由于顏料只有加水稀釋,因此畫筆能相當順滑地運動。濕壁畫技法也使得藝術家們受到了最大的一項挑戰(zhàn):作畫速度。濕壁畫的魔法,也只有在灰泥潮濕時才能顯現(xiàn)。
用濕壁畫技法裝飾的西斯廷教堂拱頂
米開朗基羅受教皇朱力烏斯二世之托,裝飾教堂巨大的拱頂,當時的米開朗基羅,并不太習慣畫濕壁畫。但他最終卻辭退了所有助手,只留下協(xié)助他調配、涂抹灰泥以及磨制顏料的人,開始孤獨地挑戰(zhàn)這巨大的任務。在天花板上,米開朗基羅設計了假的建筑隔間,讓天花板變得輕盈,這也同時有助于執(zhí)行他希望描繪的場景。此后四年,他滯留于西斯廷教堂上方的鷹架,秘密地工作,用油布遮掩住鷹架上方,不讓任何人爬上鷹架,直到工作完成之日。
米開朗基羅所作“創(chuàng)世紀”之創(chuàng)造亞當
每一個在1512年10月31日走進西斯廷教堂的人都領悟到,藝術已經永遠改變了,十五世紀繪畫的優(yōu)雅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構圖與三度空間的方式天花板上充滿寶座與圓柱,將觀眾的目光導向上方,創(chuàng)造出浮雕與深度的雙重效果,使得西斯廷教堂的穹頂,能容納超過430個人物。而米開朗基羅用一己之力,達成了永恒的崇高與壯美。
(編輯:余寒靜)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