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以來,我國科研工作者立即著手開展了抗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fā)工作。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獲悉,由該所參與研發(fā)的VV116和FB2001兩種候選藥物目前已經(jīng)完成臨床前研究,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VV116是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和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等國內多家科研機構共同研制的一種可口服核苷類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臨床前藥效學研究顯示,VV116在體外對新冠病毒原始病毒株和變異株,例如德爾塔病毒等都有顯著的抑制活性作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沈敬山研究員科研團隊與合作科研機構通過在腺病毒小鼠模型上的試驗發(fā)現(xiàn),口服VV116可使病毒滴度降低到檢測限以下,可以顯著改善實驗模型動物肺組織病理變化,一系列臨床前安全性評價實驗顯示,VV116的安全性較好且無遺傳毒性。
沈敬山研究員告訴記者,目前,VV116候選藥物首先在烏茲別克斯坦獲準開展臨床試驗,該臨床試驗I期、II期、III期同時開展。而國內的臨床試驗也在進行中,對于臨床數(shù)據(jù),大家都非常期盼。
而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另一間實驗室內,另一種抗新冠病毒候選藥物FB2001也在緊鑼密鼓研究中。該藥物是由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上??萍即髮W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研發(fā)。課題組負責人柳紅研究員告訴記者,他們主要針對新冠病毒復制周期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靶標——3CL蛋白水解酶進行創(chuàng)新藥研究,F(xiàn)B2001是他們從實驗中發(fā)現(xiàn)的一個活性化合物。
柳紅研究員透露,F(xiàn)B2001具有非常好的酶的抑制活性,同時對新冠病毒也有較好的抗病毒效果。該候選藥物今年3月已在美國進行了I期臨床研究。
據(jù)了解,針對抗新冠病毒藥物的研發(fā)工作,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已經(jīng)在篩選體系的建設、虛擬篩選、高通量篩選、先導化合物的發(fā)現(xiàn)以及后續(xù)小分子候選藥物的研發(fā)方面都取得了很好進展。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所長李佳表示,這兩個新藥都已分別完成臨床前研究,在多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如果能通過臨床I期、II期、III期驗證證實療效,將使全世界新冠病人受益。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李怡 編輯:白白)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