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美關系產生波瀾之際,另一對重要的雙邊關系中英關系也有煩惱。英國國內存在對華強硬聲音,同時美國也在不斷影響英國對華政策走向。
2022年,中英剛剛走過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50周年?;乜催@半個世紀,中英關系始終走在中西方關系的前列。英國是西方大國中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第一個與中國開展貿易往來、第一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國家,也是率先同中國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西方國家,“破冰精神”似乎一直都蘊含在中英關系的發(fā)展當中。
全國兩會期間,東方衛(wèi)視記者專訪了英國48家集團俱樂部主席斯蒂芬·佩里。上世紀50年代,以他父親杰克·佩里為代表的英國工商界人士,就是最早的“破冰者”,打破西方對華貿易堅冰。
作為中英友好的傳承者、中英經貿人文交流的促進者,在佩里看來,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從中尋找答案。經濟和貿易活動是各國凝聚在一起的粘合劑,互聯(lián)互通越多,世界的穩(wěn)定前景就越好。
記者:大約70年前您的父親杰克·佩里為代表的一批有遠見的英國人,為中英貿易打開了眼界和大門,為兩國友好交往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2022年,中國成為英國第二大貨物進口貿易伙伴和第五大貨物出口貿易伙伴。您如何看待兩國經貿合作的價值和重要性?中英兩國可以在哪些領域加強經貿往來?
斯蒂芬·佩里:中英有三個領域值得合作。一是健康,二是氣候,三是金融。但雙方在這些方面的合作時間不多,我的建議是,應加強在這些領域進行合作。如果你以氣候為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都了解到,除非有足夠的可再生能源,否則我們無法擺脫化石燃料。這還有一段路要走,我們應該同意共同努力。
記者: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fā)展倡議”旨在應對世界面臨的多重挑戰(zhàn),您如何評價中國的全球治理理念?
斯蒂芬·佩里:現(xiàn)實是,中國對世界面臨的問題的認識,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都走在了世界前面。
中國在“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發(fā)展倡議”中所說的是,我們必須學會相互交流,相互接觸,相互了解,這樣我們才能共同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需要共同努力,根據自己的能力、財富、優(yōu)勢和劣勢來解決問題。
這些事情需要通過時間才能讓人們意識到。我記得“一帶一路”倡議在剛誕生之時,人們試圖了解它是怎么一回事。有人問我的看法,我說你可以看到中國人說的是創(chuàng)造新的交通路線、新的能源路線和新的電信路線。但10年的時間,它的內容和意義越來越顯而易見。建立基礎設施,開辟新的區(qū)域,讓人們可以定居,建立農業(yè)、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體系,連接全球有85%的人生活的歐亞非大陸。
我認為,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在本世紀下半葉,我們將在文明、人口分布和資源分配以及解決氣候和健康問題方面取得令人難以置信的進步。我想到時會對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感到驚訝。
記者:您如何理解“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這個詞?
斯蒂芬·佩里:中國式現(xiàn)代化,你可以像我一樣理解為,這是關于人們在合理的條件下快樂地生活,擁有良好的健康,良好的教育,有安全保障,有漂亮的衣服穿,有車出行。有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了解現(xiàn)代化是為了什么。
中國在思考未來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國家先進得多。所以你看看中國的四個新的區(qū)域,正在建設的大都市。包括大灣區(qū)城市以及上海長三角地區(qū),重慶,成都,天津、北京和河北。這些都是世界上從未見過的城市化新概念。他們正在為本世紀下半葉做準備。
中國式現(xiàn)代化是一條通往現(xiàn)代、穩(wěn)定、安全、幸福社會的道路。用科學的方法,是中國成功的關鍵??茖W方法只適用于真正的、誠實的、為本國人民的長遠利益服務的領導人。在我看來,他們做得很好。
記者:最后一個問題,讓我們回到中英關系。在優(yōu)化疫情應對措施并重新開放后,各大機構紛紛上調對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預期。你認為中國的重新開放會給英國經濟帶來什么好處?你希望兩國在哪些領域開展更多的經濟活動與合作?
斯蒂芬·佩里:我認為,在過去10年里,世界經濟增長的30%來自中國。如果中國恢復增長,那么這對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好處,包括我們英國。我認為中國會以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做一些事情。
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方式在今天的中國已經實現(xiàn)了,而且在未來50年里,他們在發(fā)展農業(yè)經濟方面將遠遠超出世界水平,制造業(yè)和服務業(yè)也是如此。中國因創(chuàng)新而活躍,中國因變革而活躍。這不是一個無政府的過程。它包含在黨內的各種機制與外面的自由市場互動。但中國的轉變將會是非凡的。
目前,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等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在20年內,世界上將可能出現(xiàn)至少10個或12個主要金融中心。英國人和中國人可以在那些新的世界金融中心合作。澳門有一個新的金融中心提出要用未來的收益換取投資。以前沒有人嘗試過如此,但我并不驚訝于中國正在研究準備中。如果中國能成功,它將遍布世界各地。英國需要的是非常認真地向中國學習,它將要做什么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然后再應用到英國的國情中。
我花了20年時間才理解改革開放,我希望能更多更快地理解新時代,但肯定不會在一個月或6個月內,這需要時間。
(看看新聞Knews編輯:馬盈盈)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