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的記憶中始終保留著這么一座橋———外白渡橋。外白渡橋位于蘇州河匯入黃浦江口附近,是中國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的橋梁,也是當今中國唯一留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式橋。
關于橋名“外白渡橋”的來源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的爭論,現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對原先木橋的稱呼。其中最為廣泛認可的解釋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稱之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則為外?!痹趯W者薛理勇的《外灘的歷史和建筑》一書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況下,漢語的內部和外部,指的是距離某一點的遠或近的程度。這種用法至今仍舊可見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橋即屬于此類。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稱為里白渡橋,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稱作為外白渡橋。
說白渡橋還必須要提一提“頭擺渡"。
在近代以前,蘇州河上并沒有渡橋,需以擺渡過河,于是河邊逐漸形成了固定的渡口。當初蘇州河北岸只有“虹口”和“引翔”(引翔港:長陽路雙陽路口一帶)是最早形成的鎮(zhèn)市,所以當時最早的渡口就在蘇州河東入黃浦江處——約在今天的乍浦路橋東側。
1880年,頭擺渡原址附近的樣貌
后來在頭擺渡的兩面又出現了第二個擺渡口,位置大約在今江西路、河南路之間的蘇州河邊,于是這個渡口和周邊都被叫做“二擺渡”或“里擺渡”。
但是隨著后來橋梁的建成并被廣泛使用,渡口和地名“頭擺渡”、“二擺渡”就逐漸消失了。
1920年,頭擺渡原址附近的樣貌
不過直至今天,蘇州河北岸的虹口地區(qū)仍有一條叫做“頭壩路”的小路?!邦^壩”與“頭擺(渡)”諧音,此路就是因原來此地的“頭擺渡”(頭壩義渡)而得名。該路南首在筑路前,就是渡口的所在地。因為有了渡口之后,便逐漸形成了頭壩路的雛形。
現在由于房產開發(fā),頭壩路只剩小了短短二三十米的一小段。說不定在不久的將來,也將和原來的“頭擺渡”一樣,從上海人的記憶中消失。
現今橫跨蘇州河的這座外白渡橋,其實已經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
第一代外白渡橋建于1856年,名為“威爾斯橋”,是座木橋。它是由供職于怡和祥行的英國人威爾斯和寶順祥行的韋韌、霍梅等20人(多為祥行經理或鴉片巨販)湊資組起的“蘇州河橋梁公司”(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以橋梁建造為主的公司)投資建造的。橋長137.25米,寬7.015米,中間設活動橋面,船只駛過時須起吊。
外白渡橋前身 花園橋
造橋純粹為牟利的威爾斯等人曾聲稱,上海道臺特準許其專利,人行需交“過橋稅”,且只向華人收稅,外橋車輛及仆役一概免去。繼之,上海居民憤起抗爭,粵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設置義渡,免費接送兩岸過路華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錢,乃稱之為“白渡”。
第二代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年建成的公園橋
租界工部局迫于眾怒難犯,于1876年在威爾斯橋近側造了木質浮橋,過橋免費。因其毗鄰外灘公園,定名為“公園橋”。從此,這里過橋不再付費,遂稱之為“外白渡橋”。而威爾斯橋則由工部局收購后拆除。這也是第二代橋——“外白渡橋”的由來。
第三代
到了光緒年間,木橋幾經補修,已不能適應交通發(fā)展的需要,工部局決定另建鋼橋代替。光緒32年,打下第一根樁,第二年竣工。該橋上部結構為下承式筒支鉚接鋼珩架,下部結構為木樁基礎鋼筋混凝土橋臺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橋墩,兩孔跨經組合各52.12米,梁底標高5.75米,橋面鋪設電車軌道。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橋。
1906年,建設中的外白渡橋
1907年建成的外白渡橋
鋼橋建成之后,經歷40多年從未大修。1937年上海淪陷,當時中國人過橋都要畢恭畢敬地向在橋頭站崗的日本兵鞠躬,稍有不慎就會遭到毒打或罰跪,甚至被狗咬。而在橋的東南面,就是記載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屈辱歷史的黃浦公園。
在上海市檔案館里可以找到的有關外白渡橋的照片中,有淞滬抗戰(zhàn)期間大量難民從閘北潮水般向南通過外白渡橋的情景,也有人民解放軍騎兵部隊從外白渡橋進城的畫面。
文學影視作品中,外白渡橋總散發(fā)著上海獨特的文藝情調,成為這座城市的符號與象征。矛盾長篇小說《子夜》的第一個場景便描寫了外白渡橋,《半生緣》、《上海倫巴》和《蘇州河》里的外白渡橋,浪漫里透著傷感。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影片《太陽帝國》中,二戰(zhàn)時外白渡橋上慌忙逃難的人群和從橋上走過的日軍部隊,仿佛是對真實歷史的再現。
電視劇《新上海灘》劇照
人們印象里,外白渡橋只是上海外灘風景區(qū)的一部分。事實上,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它還承擔著重要的交通作用。據1987年的交通測試顯示,當時每晝夜外白渡橋交通流量就已達到2.7萬輛次,可見它是連接中心城區(qū)與滬東地區(qū)的交通要道。
千噸駁船借漲潮之力將外白渡橋拖回上海船廠大修
歷盡滄桑的外白渡橋早已超期服役,2008年3月,已逾“百歲高齡”的外白渡橋正式封閉交通。同年4月,外白渡橋除橋墩以外部分被從原處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廠進行大修,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大橋受損部件被更換,剝落的油漆被除銹,并涂刷與原本色彩沒有偏差的防水油漆。到2009年3月大橋以原貌回到原地,橋的壽命將有望再延長50年以上。
如今,年逾百歲的外白渡橋默默承載著城市的榮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如今的它樂當觀景臺,每天讓中外游客架起相機,對著彼岸新樓拍照留念。在許多海外游子心中,外白渡橋的身影卻已化成一縷抹不去的鄉(xiāng)愁。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