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底稿——十七世紀后中外珍報展”今天在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揭幕。該展由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張力奮教授親自策展。展出的近90份中外報刊中,除《申報》創(chuàng)刊號外均為原件,源自全球各大洲、數(shù)十個國家,而最早的一份則刊印于17世紀中葉。
據(jù)張力奮介紹,甄選時不僅需考量出版物自身的新聞史價值,而且要考慮新聞內(nèi)容的歷史意義,“作為歷史的底稿,新聞的記錄與敘述,這種對歷史的感知,也許不是最準確的,但卻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歷史體驗?!?br/>
他表示這些報紙的選擇主要基于三個標準:一、報刊本身具有重要的新聞史價值,二、頭版介紹的是重要歷史事件,三,報刊的國家分布與東西平衡。并表示這次展覽有兩個特別的設(shè)計,一個是展墻上電子表,上面清晰標注著年月日,這也是歷史時間的隱喻;另一個則是展廳中間的這件展品,將每天更換一件,希望大家時常來看,常溫常新。
新聞學院院長米博華表示這次展出的所有收藏幾乎都為原件,這不光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治學的嚴謹以及對歷史的尊重。
復旦圖書館常務副館長侯力強認為,新聞報道是當下的,但當下即為歷史,從他發(fā)生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經(jīng)成為新的歷史;另一方面,“凡事過忘,皆為序章”,歷史又可以照見我們的未來,并以此改變著歷史。
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注意到本次展覽的說明文字,認為這些短短幾行的文字,透露著扎實的新聞功底、廣博的歷史視野和背后的歷史情懷。
說起本次展覽對當下媒體融合新時期的意義,張力奮認為:“這次展覽也呈現(xiàn)的是對歷史的尊重,也許你們以后不會再讀報紙了,但不要忘記,報紙給我們的邏輯,在如今這個碎片化的時代,如何維持思維的質(zhì)量。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新媒體轉(zhuǎn)型做得最好的,恰恰是19世紀那個階段所創(chuàng)立的傳統(tǒng)媒體,所以我們能看見新的技術(shù)和老的理念和經(jīng)驗之間的必然關(guān)系。如果我們能從傳統(tǒng)中汲取營養(yǎng)的話,我們的新媒體才能走得更快一些?!?br/>
作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慶90周年系列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外珍報展將面向全校師生開放,展期至11月25日。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云 實習編輯:浦帆)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