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洲最負盛名的音樂劇制作公司,奧地利VBW公司制作的德語音樂劇在歐洲如雷貫耳,甚至比《劇院魅影》《悲慘世界》在歐洲的影響力更大。經(jīng)典德語音樂劇《莫扎特》自1999年誕生以來,一直備受關注。在創(chuàng)作問世至今的17年間,已經(jīng)有18個版本、超過6種語言、在7個國家(其中包括奧地利、德國、瑞典、日本、韓國、匈牙利、捷克)上演過。
今年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年末大戲,由奧地利VBW公司制作的經(jīng)典德語音樂劇《莫扎特》將連演40場,每一版本的上演都能與原版保持高度的藝術性與商業(yè)性的統(tǒng)一。此次引進的版本是維也納駐場版,除了所有布景道具服裝來自維也納之外,演員也均為駐場版的實力陣容。
烏多·凱帕什(Oedo Kuipers)自2015年至今一直在駐場版中飾演“莫扎特”一角。他清亮無雜質又充滿爆發(fā)力的嗓音,完美詮釋了作品中多變的曲風。他在舞臺上的奔放與張力,巧妙地把莫扎特內心的矛盾與掙扎外化,并在表演中融入莫扎特性情與命運的變化。音樂劇《莫扎特》正是講述了一個洛可可時代的搖滾樂巨星——一個擁有最璀璨未來的神童,他掙扎于出眾才華與自我毀滅的人生中,并被自己天賦扼殺的音樂傳奇。
【視頻】音樂劇《莫扎特》片段
生于荷蘭的烏多·凱帕什起先在選秀節(jié)目《尋找約瑟夫》中初露頭角。2009年至2013年,他在著名的蒂爾堡音樂劇院音樂學院接受專業(yè)訓練。他通過《弗朗西斯——上帝的吟游詩人》中的青年弗朗西斯、《幽靈列車》里的查爾斯?默多克和《冬天的童話》里的水鳥王子進入大眾視野。
就在烏多來到上海之前,他剛剛結束了在德國杜伊斯堡5場音樂劇《莫扎特》的演出,獲得德國當?shù)刂髁髅襟w一致的熱評。此次德國杜伊斯堡的演出卡司也與年末上海演出的卡司一致,原版演出啟用的演員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都是實力派音樂劇演員。
在駐場版中飾演莫扎特的烏多·凱帕什
烏多在當晚演繹的5首曲目中,主題曲《陰影隨行》描述了莫扎特被才華束縛,想要掙脫枷鎖前行的掙扎心情;作曲中鏗鏘有力的節(jié)奏與詞作中莫扎特不斷自我懷疑的發(fā)問,互相呼應,將全劇推向高潮?!段沂翘觳拧繁l(fā)出莫扎特對抗權威的反抗精神;創(chuàng)作于2002年日本版《莫扎特》的新增曲目《我即是音樂》則表達了莫扎特堅定的音樂信念。
【視頻】烏多在現(xiàn)場演繹《我即是音樂》
烏多還在現(xiàn)場邀請粉絲合唱2015年新版增加的曲目《我倆在一起》,這也是莫扎特與他的妻子康斯坦茨確定彼此感情的戀曲。劇中飾演莫扎特的妻子的安娜·霍夫保爾是德國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明星,安娜以專業(yè)音樂劇演員的身份再次回到舞臺上,只因為這部經(jīng)典德語音樂劇《莫扎特》。
【視頻】烏多在現(xiàn)場邀請粉絲合唱2015年新版增加的曲目《我倆在一起》
烏多·凱帕什在live concert中的演出
音樂劇《莫扎特》試圖從世人熟知的音樂家出發(fā),在其短暫一生的靈感、自我、生活、創(chuàng)作中探討生命意義的本質問題。德國《波恩總匯報》描述《莫扎特》:“從現(xiàn)代角度再現(xiàn)了一位天才的人生,探討了關于成長的困惑、來自社會與家庭的壓力,以及對無限自由的渴望?!薄赌系乱庵緢蟆犯涣钜缑乐~“新穎的題材,視覺的享受。將莫扎特一分為二成音樂奇才與奢靡之人的手法獨具魅力?!?/p>
德語音樂劇《莫扎特》的詞曲是由《伊麗莎白》的黃金詞曲搭檔西爾維斯特·里維(Sylvester Levay)和米歇爾·昆策(Michael Kunze)共同完成。西爾維斯特表示,“《莫扎特》對我和米歇爾來說都是心里特別存在的一部劇。藝術家的一生和我們的生活相近。這是關于一個天才藝術家一生的故事,我們希望向大家展示的是他人生最真實的經(jīng)歷。我自己對莫扎特,對他的音樂,他的生活,他的心理和他的情感做了很多研究。他有時是個天才,有時又近乎瘋狂,有時幽默,有時悲傷,有時憤怒,所有這些都體現(xiàn)在他的音樂里。莫扎特擁有巨大的天賦,他是完美的。他頭腦中的東西是如此完美,無論孩子還是大人,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的人,無論什么社會地位的人,他們都喜歡他的音樂。因為他的音樂不僅聽上去舒適美妙,還能喚起各種情緒?!?/p>
米歇爾?昆策米歇爾·昆策(Michael Kunze)更坦言:“我們首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向觀眾更清晰的展現(xiàn)歷史中情感線路的發(fā)展。當然這與音樂是息息相關的。在音樂上每一次的大大小小的修改,我們都會仔細斟酌,是否能夠凸顯出這種情感。我們從各個國家的觀眾那里獲得各式各樣的反饋。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塑造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極具情緒化的人物形象。一開始有些許擔憂,我們是否把整個人物形象或者說這段歷史描述的太情緒化了。但是事實證明,這種擔憂是多余的,因為正是這樣,使得整個劇作的節(jié)奏更加跌宕起伏。這恰恰與莫扎特所經(jīng)歷的種種束縛與磨難,以及為了實現(xiàn)自我所爆發(fā)出的那份勇氣與天賦是契合的。”
在提及創(chuàng)作動機時,米歇爾?昆策米歇爾·昆策(Michael Kunze)表示:“我希望講述的是,人們如何變得獨立自主,如何不再依附他人,以及最終如何得到自身的自由?!睂τ趧≈小澳氐奶熨x最終帶來的更像是災禍,而非賜福?!蔽鳡柧S斯特?里維(Sylvester Levay)是這么理解的:“莫扎特可能在意識上有察覺到這種沖突。但更糟糕的是,這種沖突拖累了他的身體。所有人都想從他那里得到些東西。而他是如此慷慨大方。只要他能,只要那外界的看不見的壓力拉扯著他,他總是照做。我想,他有想過要把那些事推到一邊過,然而這些事仍在他內心盤旋。因此我也深信,這最終導致了他的疾病與死亡?!?/p>
在音樂劇《莫扎特》中,洛可可的古典高雅和搖滾的激昂熱烈,對應人物身上這兩種相互碰撞的風格,在由米歇爾和西爾維斯特的合作創(chuàng)作中得到了完美融合。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對立沖突,投射出主人公的多面性。在薩爾茨堡循規(guī)蹈矩的生活,讓成年莫扎特感到窒息:身為藝術家,地位只比得上為貴族階層服務的男仆。他向往藝術和個人的自由,渴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夢、喝酒、打牌、追求愛情。神童阿馬迪(Amadè),作為莫扎特童年的縮影與天賦的化身,以“瓷娃娃”的形象出現(xiàn),全場跟隨成人莫扎特左右。神童阿馬迪(Amadè)無休止地創(chuàng)作著音樂,而只有戲中的莫扎特與臺下的觀眾才能看見他的存在。
過去的兩個多世紀里,關于莫扎特的一生的各種闡釋不斷上演,彼此角力,直到一個真實的莫扎特逐漸浮出歷史塵埃。作為VBW的經(jīng)典德奧音樂劇,《莫扎特》還原了“歷史性”的要義,更有極強的“色彩感”——通過不同的編曲、曲風,把人物的內心情感最大化表達。如音樂劇《伊麗莎白》一般,對自我的探尋和對自由的渴望,也同樣是《莫扎特》的核心主題。而嚴肅、嚴謹?shù)膴W德藝術體系,把這“我是誰?”“我要去哪兒?”的終極哲學命題用一曲曲或陰郁或昂揚或古典或搖滾的方式表達。也許,在莫扎特誕辰260周年的今天,天才的一生將化為另類的舞臺表達,成為對大師的致敬與對經(jīng)典的再度解讀。
(編輯:余寒靜)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