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貫東西的長江及其支流是滬蘇皖的重要水源地,跨越江蘇的太湖每天要向滬蘇浙輸送近800萬噸原水,而浙江水源地千島湖,其六成水量又來自于安徽。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背景下,"上游要發(fā)展,下游要保護"的呼聲該如何兼顧呢?在探索與磨合中,新安江樣本給人啟示。
新安江發(fā)源于黃山市六股尖,是安徽省第三大水系,同時它也是浙江省內 最大的入境河流。別看現(xiàn)在兩岸風景如畫,7年前,這幅畫卷上卻頗多"污點"。
變化的背后,是新安江生態(tài)補償模式發(fā)揮的作用。
這是全國第一個跨省流域的生態(tài)補償機制,實施至今已有6年。簡單說,就是約定每年中央出資3億元,皖浙兩省分別出資1億元,共同保護新安江。而水質如果一年里全部達標,則浙江的1個億補給安徽,如果不達標,則由安徽補給浙江1個億。嘗到甜頭后,2015年,皖浙兩省啟動第二輪試點,各自出資額增加到了2億元。
具體到落實上,安徽把黃山單列為生態(tài)保護區(qū),除了調整產業(yè)、涵養(yǎng)水體,還在沿岸鄉(xiāng)村開設了"垃圾兌換超市",通過用空礦泉水瓶、煙盒換日用品等方式,鼓勵村民自覺回收垃圾。運作至今,一個超市每月的垃圾回收量相當于三名保潔員的工作量。
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善也催生出綠色經濟。有機茶葉、生態(tài)泉水魚,讓村民們賺得盆滿缽滿,也更堅定了自覺保護水環(huán)境的決心。
目前,皖浙兩省已打算啟動第三輪試點,突破單一的貨幣補償方式,讓"共治新安江"模式更加可持續(xù)。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