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口中常說的“古籍”,顧名思義,就是指古代的書籍。古代書籍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用雕版印刷的,又稱“刻本”、“刊本”。用雕版印書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唐代。但唐代雕版印書并不普遍,使用雕版技術印刷書籍真正開始流行,其實已經是宋代的事情了。宋代距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期間戰(zhàn)火頻仍,再加上紙張不易保存,所以即使是宋代刻印的書籍,流傳下來的也極為罕見。因此,在古籍收藏界中,有一個專業(yè)的說法,叫“宋版書”?!八伟鏁痹诠偶械牡匚皇呛芨叩?,以至有“一頁宋版,一兩黃金”的說法。而“宋版書”里,則又以北宋刻印的書籍最為珍貴。據說,除佛經之外,流傳到現(xiàn)在的只有十多部。今天我們就來看一部北宋的刻本——《長短經》。
《長短經》是唐代趙蕤(ruí)所撰,提起趙蕤,大家可能還比較陌生。但他有一個十分有名的朋友,大家一定熟悉,他就是李白。據說,趙、李二人在年輕時交情很好,當時人有“李白文章,趙蕤術數”的說法,足以看出趙蕤名聲的顯赫。
現(xiàn)存的《長短經》共九卷、六十四篇。分“文”、“霸紀”、“權議”、“雜說”、“兵權”五類。從這本書的書序里,我們可以知道,《長短經》的全稱是“儒門經濟長短經”。不過,雖然書名有“儒門”二字,但書的主要內容卻并不局限于儒家,而是匯集了儒家、法家、道家甚至陰陽五行等各家的說法,這倒與戰(zhàn)國縱橫家的思想頗為類似?!伴L短”二字,正出自代表縱橫家學術的“長短縱橫之術”這個詞。縱橫家作為戰(zhàn)國的“諸子百家”之一,他們的思想不局限于一家之說,主要目的是通過自己的辯才,分析天下局勢,幫助列國稱霸。可見,縱橫家的學術十分切近現(xiàn)實,是一種“經世致用”之學。
《長短經》在宋代雖然刊刻過,但到了元、明兩代卻流傳很少,也沒有人重新整理刊刻。這本書上的印記,有“傳是樓”、“健庵收藏圖書”、“徐乾學印”、“黃金滿籯,不如一經”等,這是清代初期學者徐乾學傳是樓的印章,說明徐乾學曾經收藏過這本書。乾隆年間,這本書又傳到了藏書家勵守謙手里。后來乾隆皇帝組織編修《四庫全書》,向全國征集書籍。勵守謙作為當時的大藏書家,也獻上了不少書,還得到了乾隆皇帝對獻書者的嘉獎——一部內府初印本《佩文韻府》。這部《長短經》就是勵守謙獻給皇帝的書籍中的一部?!端膸烊珪肪幮藿Y束后,征集的善本大多歸還了原藏者。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會在他喜歡的善本上親筆題詩。這部《長短經》的開頭,就有乾隆甲午春御題的七言四首,可見乾隆皇帝對它也十分珍視和喜愛。
到了近代,這部書則流入了常熟翁氏,也就是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家族手中。常熟翁氏自翁心存起,到翁萬戈止,六代都是藏書大家,這部《長短經》也一直是翁氏所藏的珍本之一。直至2000 年春,上海圖書館以450 萬美金從美國購回翁氏藏書80種,《長短經》才正式成為上海圖書館的館藏。
不過,這部《長短經》雖然歷經幾代人收藏,但它的具體刊刻年代卻一直沒人去仔細研究過。這部書歸藏于上海圖書館之前,古籍界基本將它認定為南宋初年刻本。那么,這部書又是如何最終被認定為北宋刻本呢?下面我們來聽聽上海圖書館專家的意見。
經過上海圖書館專家的反復比對、辨別、鑒定,該書無論是編排方式、用紙、版式等,都更接近北宋刻本,尤其是版心未刻魚尾這一點,更是北宋刻本的特點,因此幾可確認為北宋刻本無疑。《長短經》為北宋刻本的論斷,也使這部稀世珍寶的價值得到了進一步的彰顯。
(來源:《詩書畫》項目組 編輯:王婷)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