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李輝團隊研發(fā)的"針對陳舊遺骸的DNA檢測技術",日前刊登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人類遺傳學》。而憑借這一技術,這一團隊已幫助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找到了她當年參加抗日戰(zhàn)爭,并埋葬于山西平遙的父親的遺骸。這項技術與傳統(tǒng)的DNA檢測有何不同?還能運用于哪些領域?
在復旦大學江灣校區(qū)生科院大樓的這個實驗室里,目前保存著300多件來自云南、湖南、密支那等地的抗日戰(zhàn)爭英烈遺骸。據介紹,這些遺骸大多來自中國政府和民間組織的搜尋,由于在自然環(huán)境中遭受了長時間的微生物等污染,DNA數據提取難度很大。
而李輝團隊基于第二代DNA測序技術,研制出一種專門針對東亞人群的高靈敏度、高準確率的DNA檢測技術方案,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
據悉,在今年4月,團隊通過這一鑒定技術,確認埋葬在山西平遙豐盛村后山的一具抗日英烈遺骸為原八路軍總部某團政委鄒開勝。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文少卿介紹,“有一位烈士的遺孤,她找她的父親找了75年,也是通過我們這種方式才很不容易找到了父親,滿足了她人生的一大愿望吧。”
復旦科研團隊表示,他們目前已完成鑒定的英烈遺骸有200多具,未來愿與更多擁有基因檢測能力的團隊共享這一基因檢測新技術,期待最終能建立起一個抗日英烈的DNA數據庫,幫助更多烈士英魂回歸故里。
(編輯:周一)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