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飛速發(fā)展,人們習慣了刷手機獲得各種資訊,帶有墨香的報紙、雜志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遙遠。如今在上海的吳淞路上,還碩果僅存著最后一家報刊門市部,售報員姜俊,37年來每天清晨6點開門賣報,日日做滿13個小時不曾休過一天。這間門市部見證了報刊的黃金時代,也記錄了姜俊從小伙兒變成大叔的大半人生。今年,門市部的租約將要到期,最后的報刊門市部也許真的要說再見了。
吳淞路529號,一個有些老舊的報刊門市部,12平米的空間鋪滿了1000多種報刊雜志,守著這里的是65歲的姜俊。連顧客都說:“過節(jié)都不休息,實在不容易。”
不時有顧客專程來買報,老姜總能飛快地找到他要的那份,他在這里干了整整37年。
1990年,剛賣了兩年報紙的姜俊 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賣報狀元”,那時的他32歲。
知名主播印海蓉曾在1990采訪過他:“每年零售報刊60萬份,營業(yè)額超過11萬9千元,居全國報刊發(fā)行系統(tǒng)之首?!?/p>
狀元的成績單背后,是每天的披星戴月,姜俊每天凌晨5點多去取報,然后開始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忙碌。
“現在報紙經營品種大概是315種左右,我基本上一天要接待3000個讀者?!?/p>
“每天早上我總是5點半來這里取報紙,這里報紙比較多?!?/p>
“我們點報紙是這樣子點的, 一五一十、十五廿五、三十五四十…抽開以后,再把它合起來 這樣子讀者買起來就一張張動作比較快。”
來買報的很多都是老顧客,姜俊常常一看到人,就能把他要的報紙給準備好。
忙過早高峰,姜俊還會為老客人們,留好需要的報紙,他們有空時來取就行,這是當時的小姜自創(chuàng)的服務,預約留報。而這,也獲得了客人們的一致好評。
報紙品種全、服務又好,加上365天不休息,姜俊賣報賣成了全國勞模,還和很多讀者成了老朋友。
然而 時代在變,如今,紙質報刊逐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小姜已經成了老姜,過了退休的年紀,但他的報刊門市部仍然每天準時營業(yè),和讀者之間的默契和承諾,也依然沒變。
現在,來門市部的除了一些老顧客,還多了不少新面孔?!敖裉煨侣劤繄箢^版正好是張學友演唱會的內容,我是代一個朋友來買的,她現在人在日本?!薄耙粋€朋友的女兒寫了篇文章在上面,讓我看到就買兩本?!薄拔沂菑V東中山過來的,我覺得報刊亭是承載一種歷史?!?/p>
“我感到很高興,真的很高興,我的存在是有意義的,我就是覺得可惜,所以才一年一年留下來,我盡職盡心在這個亭子里,但是總有一天要離開這個亭子的?!苯「锌?。
姜俊和不少讀者都聽到了那個消息,今年,這間門市部的租約將到期不續(xù),告別的這一天也許終歸是要來了。
“賣報狀元”姜俊,把人生中最好的時光,都留在了小小的報刊門市部里,回看著年輕時的自己,老姜很是感慨,他說當年“最最高興的就是,每天當顧客從我這里買到稱心如意的報紙,高興而歸的時候。”
“當初三十歲左右的小伙子,現在已經六十五歲了,希望報刊門市部繼續(xù)生存下去,即使我退休以后也有人傳承,也希望廣大的讀者能買到他所喜歡的報紙,這是我的心愿?!崩辖f道。
“不讓讀者吃閉門羹”,是老姜一直以來的座右銘,他就這樣在小小的報刊門市部里守了37年,守著這份和讀者間的信任與承諾,老姜希望,門市部還能有機會繼續(xù)生存下去,人們想買報的時候,還能夠買得到報紙。時代在飛奔,人們習慣了手機輕點、了解一切,但用一輩子認認真真地做好這一件事的姜俊相信,飄著墨香的實體報刊、雜志,依舊會有人需要,依舊有著不能被完全替代的人文力量。上海,應該能留得下更多有溫度的文化符號、城市情懷。
(記者:吳驥 蔣文越 編輯:由由醬 實習:濮妍 馮丹)
編輯: | 由由醬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