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50個獨特視角講述“百變”香港》近日由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發(fā)行。該書由新華社香港分社記者采寫并編著,通過50個小故事,帶讀者走進香港的街頭巷尾,領略風土人情,品味歷史點滴,呈現(xiàn)香港應有的良善和美好。該書的序言由中聯(lián)辦副主任盧新寧撰寫,特此刊載全文,讓讀者更好感受香港故事里的脈動:
香港是本難懂的書。6月以來的反修例風波,升級的暴力、持續(xù)的騷亂、起伏的人心,讓讀懂香港“難上加難”。很多人在憂心中發(fā)問:香港還會好嗎?
若抬眼看今天的電視,依然是鬧哄哄的景象,不免讓人一聲嘆息;但如果低頭翻翻這本書,讀讀新華社香港分社記者帶給您的《香港故事》,心里大概會亮起來。這分明是一個兼具開放品格又充盈奮斗精神的城市,是一個溫情脈脈又滿是煙火氣息的港灣。一個城市的氣質(zhì),哪會說變就變?
很喜歡書中霓虹燈制作人的這篇。生活在底層,手作霓虹燈,撐起一座城市夜的靈魂,照亮許多人回家的路。而這位制作人的祖母,小時不識字,便是通過霓虹燈招牌認字讀報。寥寥數(shù)筆,讓人見繁華,更見繁華背后的人心密碼。這樣的故事,書中俯拾即是,娓娓道來如鄰家絮語。誰是香港人?何以香港?正是這些平凡人的訴說,為香港這個復雜無比的方程組,提供了簡明而生動的答案。
講述,是為了記憶。有學者將時間分為兩種,一則為歷史時間,一則為生活時間。維灣潮漲潮落,萬家燈火明滅,大街小巷的人們匆匆而來、匆匆而往的生活,匯成了這座城市不斷延伸的時間軸線。打得一手詠春拳的女大學生,做著梨園夢的小小少年,亦或是幫人寫家書的耄耋老人,他們的香港故事都是個體的、私人的。然而,男人、女人、老人、青年,這些生命的訴說嵌在一起,就是那個光亮的香港。“我”與“城”無時無處不在的互動,讓這個城市成為了無數(shù)生于斯長于斯者的“我城”。當此風云變幻之時,深入這座城市的生活時間之中,看一看這些平凡人的香港故事,或許更能讀懂人心的大勢所趨,更能感受歷史的向陽而生。
因為水泥森林、快節(jié)奏、高競爭,世人多將香港視為“冰冷城市”。但這本書里,你能感受滿紙溫情。手寫小巴牌的懷舊風,毛筆博物館里的中國風,是人們對歷史的致敬;隨和如隔壁阿叔的大館警員,壁畫村總以愛為主題的壁畫,是人們對世界的溫度。這個夏天,暴力的蔓延,讓大家擔心,香港的溫情是否會被擊碎,香港的雅量還有多少。也許,當與書中的人與事相逢,我們會坦然很多:一個愿意為18歲以下青年提供緊急寄養(yǎng)服務的城市,不可能不在乎青年人的前途;一個愿意為盲人提供口述影像服務的地方,怎會愿意舍棄自己光明的前景?
時間與空間,是能納入所有敘述與記憶的海洋。從小漁村到大都會,香港地理上始終不大,但在人們心中一直有分量。何為香港之大?是自始至終的夢想與包容。早年一身布衣飛黃騰達、一支健筆縱橫香江的傳奇,至今依然可感可觸;而今日海上龍舟隊,還在上演同舟共濟的故事;即使維多利亞公園中央草坪參加每周聚會的外傭,也有了光榮夢想,將他鄉(xiāng)當做了故鄉(xiāng)。如何成香港之大?這其實是始終不變的,就是與祖國在一起。港珠澳大橋的建成,讓36年前就提出興建內(nèi)伶仃大橋的胡應湘很欣慰;拒絕移民,灣仔碼頭創(chuàng)始人臧健和斬釘截鐵地說,“吃餃子的人在中國,我不走”;彌留之際仍握著中國地圖,慈善家田家炳老人一生將教育興國視為最大希望。而未來,我依然相信更多港人會于大灣區(qū)、于大中國寫下自己精彩的香港故事、中國故事。島和半島,這個曾被詩人喻為“感嘆號”的意象背后,總有故事在生長,總有情懷在流淌。
一個故事勝過一打道理,這是我們講好香港故事的意義。以色列歷史家尤瓦爾?赫拉利認為,智人之所以能夠崛起成為地球的主宰者,主要在于具備了虛構(gòu)故事的能力。香港曾虛構(gòu)多少讓我們廢寢忘食的故事!作為上世紀80年代的中文系學生,我們的大學生活曾經(jīng)讀金庸、讀古龍、讀亦舒?;仡^想想,那時我們到底在讀什么?是中西交融的氣息,是同根同源的文化,更是對這個偏居一隅卻不舍家國的游子的想象。穿越案頭,當時真實的香港故事,比小說更具想象力?!耙粐鴥芍啤睒?gòu)想橫空出世,中英談判已敲定香港回歸時間表,大局既定,人心思歸。波瀾壯闊的故事,在一張更大的紙上鋪展,成為所有故事最真實、最宏闊的背景。
我亦有我的香港故事。記得20年前,當我還是名跑文化新聞的記者,曾專程從北京南下到上海,面對面訪談金庸先生。75歲的金大俠從容淡定、侃侃而談,與我心儀已久的“武林宗師”甚為吻合。金庸說,他以江湖映寫江山,他說,寫武俠小說真正宗旨是肯定中國人傳統(tǒng)的美德,使讀者覺得人生在世,固當如是。
20年彈指一揮間,金大俠駕鶴而去。對普通人而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危乎高哉;但守護“中國人傳統(tǒng)的美德”,守護香港這本書中來自過去與現(xiàn)在的一切良善與美好,卻可以是每一個人承擔得起的本分與道義。曾經(jīng)的香江健筆們不少已作古,可新的香港故事還得續(xù)寫,老一輩冥冥之中不會不寄望:這代人寫得比他們更好。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quán)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