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G7外長會“影子主角”
當?shù)貢r間5月3日至5日,七國集團外長會在倫敦舉行,這是自2019年以來,七國集團成員國首次舉行的面對面會議。除了美、英、加、法等G7成員國外,此次外長會還特邀了澳大利亞、印度、韓國、南非、文萊等國外長參加,對華指向性明顯。
在會議中,中國議題不出所料地成為各方關注的重點。
據(jù)彭博社報道,周二外長會的首要議題就是中國,而且進行了90分鐘,討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所謂的“經(jīng)濟威脅”。而在會前,美國提出的一項有關對抗中國“經(jīng)濟脅迫”的文件已經(jīng)被傳閱。報道援引一位外交官員的話稱,美國希望建立一個由七國集團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的磋商機制,以確保對中國的舉動做出協(xié)調一致的反應,增強七國集團的應變力和韌性。
此外,外長會上還討論了一項成立“香港之友”組織的提議,以便于分享有關香港的信息和“關切”。
另據(jù)日本共同社報道,5日七國集團發(fā)表的聯(lián)合聲明中,將考慮中國問題,展現(xiàn)G7守護“開放的社會、人權、民主”的決心和維持了70年以上的國際秩序。
“共同戰(zhàn)線”難以建立
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看來,美國正在以“價值觀”為基礎建立對華“共同戰(zhàn)線”。這個“價值觀”指的是“廣義價值觀”,從政治安全,到經(jīng)貿科技,再到意識形態(tài),基于所謂的“集體安全”和“自由市場”,拉攏盡可能多的盟國和友國,全面構筑一個綜合“價值觀”體系的聯(lián)盟。這是拜登政府上臺以來一貫的對華策略,也是中國正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這也讓G7外長會,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服務于美國對外戰(zhàn)略的協(xié)調工作平臺,而非討論成員國自身內部關系及經(jīng)濟發(fā)展等問題的多邊會議。
這樣的“對華共同戰(zhàn)線”真的能建立起來嗎?楊希雨持否定觀點,“拉攏一個、兩個國家容易,但要叫上八九個國家和自己保持一致,難度不言而喻,更何況這些國家各有各的盤算,各有各的國家利益,很難和美國的步伐完全統(tǒng)一”。
比如據(jù)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報道,在美國的盟友中,日本就一直沒有加入制裁中國的隊伍,而作為首個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G7成員國,意大利也一直與中國保持友好關系。在周一的新聞發(fā)布會上,英國外交大臣拉布表示,改善與中國關系的“大門是敞開的”,要與中國建設性地合作,特別是在氣候變化等方面。
對于盟友的態(tài)度,美國似乎也不得不接受現(xiàn)實。美國國務卿布林肯3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美國認識到國家之間有著復雜的關系,美國不要求各國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同時也不認為其他國家需要切斷或終止對華經(jīng)貿往來。
“對于美國來說,它自己都不愿意與中國完全切斷經(jīng)濟利益,那又怎么可能說服盟友這樣做呢”,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教授沈丁立表示。
支持“一個中國”政策是狡辯
雖然美國正忙著在G7外長會上建立對華“共同戰(zhàn)線”,但美國近來的表態(tài)卻呈現(xiàn)出另外一副樣貌。
當?shù)貢r間5月3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英國接受《金融時報》的采訪時,對中美關系作出最新表態(tài)稱,多年以來,美國一直支持“一個中國”政策。
這一表態(tài)與美國近期的所作所為并不一致。從派“非官方代表團”訪臺,到批準對臺軍售,再到提名臺灣籍副防長,自拜登政府上臺,美國在臺灣問題上可謂動作頻頻。那所謂的“一直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是說一套做一套嗎?
楊希雨表示,美國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與中方的一個中國原則并不相同。當年在與中國建交時,美國不忘出臺所謂的“與臺灣關系法”,企圖通過“以華制華”來制衡中國的發(fā)展。該“法”不僅給中美建交添加了限制條件,還增加了所謂“臺灣安全”條款,承諾將“向臺灣提供防御性武器”,并給予臺灣駐美機構所謂的“外交特權與豁免權”。
“與臺灣關系法”明顯違背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lián)合公報,但在美國所謂“一個中國”政策框架下,美國對臺灣的這些“承諾”都包含在內。
“不過,經(jīng)過中美關系幾十年的發(fā)展,美國了解到臺灣問題的重要性和敏感性”,楊希雨指出,如今美國一再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實際已成為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的一種狡辯,便于美國政府繼續(xù)對中國大陸和臺灣搞“兩面政策”。
搞“冷戰(zhàn)”不切實際
不光是表態(tài)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最近幾天,布林肯還稱“美國不謀求遏制中國發(fā)展”“中美并非處于‘冷戰(zhàn)’關系”“美國無法不與中國合作”“中美軍事對抗違背共同利益”……
楊希雨認為,美國近期的一系列對華表態(tài)看起來有松動的跡象,實際是美國的一些政客逐漸意識到,全球化已經(jīng)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中國的對外開放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此時要搞“冷戰(zhàn)”、要搞遏制,實際上是做不到的。
此外,中國無論在經(jīng)濟體量上、人口規(guī)模上,還是在軍事能力上,實力都不容小覷。美國要與中國沖突,無異于自掘墳墓,不符合美國自身的利益。再加之經(jīng)過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反華政策的沉淀,美國國內也逐漸發(fā)現(xiàn),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反而不利于美國企業(yè)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可謂一損俱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客觀理性地認知中國,得到了美國國內一些政客的認可,具備了一定的輿論基礎。因此,布林肯才敢對華有較為積極的表態(tài)。
而在沈丁立看來,中美之間可以合作的領域十分廣泛,拜登政府希望逐步恢復與中國的合作,有積極的意義,但在競爭層面,美國首先要做的是練好自己的內功,而非指責中國的強大。
那面對美方將中美關系界定為“競爭、合作和對抗并存”,中方該如何應對呢?楊希雨認為,中國一方面要保持定力,繼續(xù)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另一方面,也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求同存異,為中國的和平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楊臻)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