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共同社2月7日報道,三菱公司確認,放棄自從2008年啟動的SPACEJET(原名叫三菱MRJ)新一代噴氣式支線客機計劃。自此,這個耗費了1萬億日元約合76億美元的計劃確認以失敗告終。
在外界看來,日本幾乎具備了成為支線客機巨頭的所有條件。首先,他研發(fā)制造過中大型運輸機C1、C2和大型反潛機P-1,可謂不是小白;第二,他一直參與波音客機的生產,波音787有35%的零件是日本造的;第三,他和美歐航發(fā)巨頭普惠、羅羅一起成立了國際航空發(fā)動機公司;第四,他的高端材料工業(yè)發(fā)達,波音空客飛機都有使用;第五,加拿大龐巴迪把成熟的支線客機業(yè)務都打包賣給了日本。
還有,憑著日美同盟的關系,日本客機拿到美國聯(lián)邦航空局FAA的適航證,比中國商飛等似乎要容易得多。所以,日本當年非常自信,三菱有高層曾宣稱,SPACEJET足以令中國C919一架也賣不掉。換句話說,日本這型支線客機可以擠壓掉中國的C919干線飛機,同級別的ARJ-21更是不放在眼里。
然而,看似這么完美的條件,卻迎來血本無歸、慘淡收場的結局,而中國的ARJ-21已經交付超百架,并實現(xiàn)了出口,C919也開始交付,訂單超過千架。究竟是什么問題,導致日本一手“王炸”打得稀爛呢?
主要有這幾點:第一,日本飛機設計的底蘊嚴重不足。會設計幾型戰(zhàn)斗機、運輸機,參與過波音空客客機的制造,并不代表具有民航客機的研發(fā)能力。MRJ2015年首飛之后,2016年就赴美國測試,企圖一舉拿下美國FAA適航證,但飛機故障頻發(fā),多次更換零件并進行修理,二號原型機在俄勒岡州測試時,更是突發(fā)發(fā)動機失效,險些機毀人亡,美方認定,機體設計上存在重大安全缺陷,必須徹底改良后才能重新測試,這時MRJ原型機已經生產了5架,也就是說這五架原型機等于報廢,日本方面立刻就傻眼了。
第二,日本曾認為自身的實力不足會得到盟友的幫助,事實卻很難堪,三菱曾很心酸地透露,很難從全球合作伙伴那里獲得理解和必要的合作。生意面前哪有那么多友情?市場是很大,但得看有沒有能力參與瓜分。日本想快速搞出一型支線客機,然后加長、增程來“搶蛋糕”,但波音的737、空客的A320,還有俄羅斯以及巴西的支線客機,能給日本剩下多少零頭?
第三,日本國內都沒有力挺MRJ的市場,其發(fā)達的高速鐵路相比支線航空優(yōu)勢巨大。日本也沒有能力搶波音空客的市場,向國際市場推銷。從格局上來看,日本差得更遠,中國通過ARJ-21支線客機,建立了自己完整的適航認證體系,并且CAAC和美國FAA、歐洲EASA互認,日本根本沒有這個能力。
可見,日本從一開始就沒好好做攻略,結果白白損失了萬億日元,可謂竹籃打水一場空。更悲劇的是,從此之后,日本制造客機的希望將非常渺茫,只能繼續(xù)為巨頭們制造點零部件,勉強算是個參與者。
(看看新聞Knews記者 李蘇寧)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