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中國科學院院士、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原華中理工大學(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楊叔子因病醫(y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楊叔子攻克了一系列機械工程領域的國際難題,是國內(nèi)智能制造的首倡者,他還深耕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倡導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1933年,楊叔子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幼年時隨父親躲避抗日戰(zhàn)火。他從小遍讀《四書》、《詩經(jīng)》,唐詩三百首更是爛熟于心,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他心中埋下家國情懷的種子。
1952年,楊叔子考入武漢大學。1953年,他因院系調(diào)整進入原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1956年,他在畢業(yè)前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同年畢業(yè)并留校任教。
上世紀80年代,楊叔子公派前往美國做訪問學者。期滿后,他放棄國外優(yōu)厚待遇,拒絕延期,毅然回到祖國。有人問,留美年薪上萬,為何回國?他沒有解釋,而是反問:“為什么不回國?”
回國后,他在華中工學院大力推進時間序列分析在機械制造領域的應用,填補了國內(nèi)相關研究領域的空白。1984年底,他與同事僅花一年工夫就研制出“鋼絲繩斷絲定量檢測系統(tǒng)”,攻克了這一國際性難題。
后來,楊叔子敏銳地注意到人工智能與機械制造相融合的新趨勢,將人工智能引入機械工程,提升了制造領域的智能化水平。憑著多項創(chuàng)新成果,1991年,58歲的楊叔子當選中科院院士,成為華科大第一位中科院院士。
他說,工程師不能成為“文(人文文化)盲”,雖然是理工生,楊叔子卻浪漫細膩,熱愛寫詩。無論是留校、入黨、結(jié)婚等人生大事,還是送別同事、外出旅行等日常感懷,他都用詩歌來抒發(fā)和記錄,60余年來寫下千余首詩稿。
多年來,他對自己的博士生有一個嚴格要求,就是博士論文答辯前要先背《老子》,后來又加上了《論語》的前七篇。面對質(zhì)疑,他堅定地說,工程師不能成為“文(人文文化)盲”。
在他的倡導下,華科大開辦了系列人文講座,每晚,階梯教室便擠滿學生,不少外校學生也慕名而來。那些年,即便是炎夏時節(jié),懸掛在空中的只有5臺老式吊扇,260多個座位也一直是一座難求。
直至今日,華科大的所有學生每年考一次中國語文,不及格不發(fā)學位證,理工科學生每年必須拿兩個人文學科學分,否則不能畢業(yè)。“中國語文”作為理工科學生必修課,不及格不發(fā)畢業(yè)證。
楊叔子如此告誡學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就是落后,一打就垮;沒有人文精神,就會異化,不打自垮?!?/p>
楊叔子的一生成果斐然,但他一直保持著謙遜。前不久,他還感慨地對愛人講,“回顧我這一生,在黨的培育下,在同志們的幫助下,做了一點工作,我是幸福的”。
楊先生,一路走好!
(文字來源:長江日報 綜合華中科技大學 編輯:劉清揚)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