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李硯祖的窯變陶瓷作品
近年來,很多的文人選擇去景德鎮(zhèn),把自己的繪畫作品燒制到瓷器當中。然而,在陶瓷上作畫與宣紙上作畫大不相同。宣紙是一個平面,作畫講究整體的構圖,而陶瓷品上作畫是一個立體的曲面,講究弧形的構圖,一件好的陶瓷繪畫作品應該是每旋轉15度都能成為一景。除此之外,陶瓷作畫要經歷燒制的過程,這是宣紙作畫所沒有的。燒制會使瓷器表面的顏料產生多種多樣的變化,不同原料的顏料在燒制過程中變化不同,一件好的作品不但要有精良的繪畫功底,還要了解不同顏料的特性,掌握燒制的時間工藝,是工藝與藝術的結合。有時素胎上繪畫的很完美的作品,經過高溫的歷練,原本的美感會被破壞。
“窯變”是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發(fā)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fā)生的不確定的自然變化。一種顏色在高溫的作用下,會呈現(xiàn)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窯變很早就被古人應用在瓷器繪畫當中,但當時的窯變技法大都處于不可控的狀態(tài)?,F(xiàn)在,瓷器繪畫開始研究控制窯變的過程,使燒制過程中顏色的變化向畫家所構思的方向發(fā)展,是一種主動的窯變。李硯祖是中國高溫窯變瓷的大師,他的很多作品追求主動的窯變效果,將多種礦物質元素配成釉料,經過高溫形成晶瑩斑駁的色彩,給瓷器上的畫作賦予了特別的精致感和層次變化。
青花瓷在中國瓷器中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同時代的青花瓷都有著各自的發(fā)展特點,其中元代的青花瓷是公認中國青花瓷發(fā)展的一個高峰。元青花改變了傳統(tǒng)瓷器含蓄內斂的風格,以鮮明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簡明的快感。
青花瓷是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看似簡單,其實對繪畫的寫意、留白等傳統(tǒng)技法和燒制工藝要求極高。燒制過程中,容易把淡色的線條燒得很虛,所以中國傳統(tǒng)的青花瓷大都采用深色的線條勾勒圖案。傳統(tǒng)青花瓷的繪畫制作往往由工匠完成,工匠根據(jù)已有的圖案蒙在素胎上,一筆一筆地勾勒,很多工匠一輩子只畫幾種圖案。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濃淡變化很難體現(xiàn)在青花瓷上,文人們想在青花瓷上賦予個人的創(chuàng)作就比較難。
現(xiàn)代的青花瓷大師突破了這種顏色深淺的限制,把中國水墨畫的表現(xiàn)手法賦予了青花瓷器,通過線條的勾勒和色彩的深淺展現(xiàn)畫作的層次和意境,山水青花瓷豐富了青花瓷的種類,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技法。邱春林的竹松山水青花瓷所描繪的小巧、流水、遠山筆意獨到、有條不紊,在瓷器拉胚、溫控等環(huán)節(jié)控制精確,將青花瓷繪山水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編輯:施荔)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