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到來,成都馬鞍東路再度化身為網紅粽子街。每年端午節(jié)前到“粽子一條街”上,逛粽鋪選粽子,早已成為當地人的習俗。端午的傳統,追隨著飄香的粽葉,代代相傳。
端午節(jié)的成都馬鞍東路,一家家粽攤招牌林立,在馬路邊依次排開。工人們熟練的將加入各色餡料的糯米填進粽葉,再飛速繞線,緊實包裹,僅用十幾秒就能包好一個粽子。像這樣的動作,包粽子的李鳳君大姐,一天要重復上千遍。
小街上,店招多以婆婆為名,馬婆婆、楊婆婆、杜婆婆的粽攤前,顧客來往不絕。上世紀九十年代起,一些住在本地的婆婆為了補貼家用,和街坊鄰居一道在馬鞍東路上包起了粽子,最初的端午粽,選用的是成都本地的蘆竹葉,蒸煮后帶著清香,受到顧客喜愛。
而這條街上的粽攤也從最初的十家逐漸發(fā)展壯大到上百家。據在老街上經營的楊婆婆介紹,二十多年前,她將粽子擺在自家商鋪的角落售賣,第一年就賺了八百塊錢 ,第二年粽子賣了幾千元,通過親身實踐利潤可觀,就每年定期在端午節(jié)前賣起了自制粽子。
當初,這條街上只賣白味、甜味、紅豆椒鹽味等數種本地口味,但隨著“粽子一條街”名氣的擴大,有的攤主從江浙滬等地學習了蛋黃、肉餡粽子的配料,嘗試將外地的包法與本地口味結合,逐漸將粽子的品種,擴展至十多二十種,讓成都人的端午節(jié)餐桌變得更加豐富。粽攤攤主黃劍全從浙江省嘉興市學習了肉粽的配方,他用不同顏色的絲線捆扎粽子,以區(qū)分品種。這位攤主表示,包粽子的糯米產地來自于黑龍江,而寬大的粽葉來自于湖北張家界,豬肉則是本地產,可以說包出來的粽子也是非常多元化的。
雖然賣的都是粽子,但家家粽型不同、配方不同,各自的手藝也成就了獨家“限定版”,市民們根據喜愛的口味,選擇鐘意的店家,有的一買就是好幾年,成了老主顧。
成都的粽子一條街因端午節(jié)而火熱,在這條街上,有的粽攤已是三代傳承,老傳統、老手藝隨著時代的前進,交到了年輕人的手上。一些年輕的攤主已經將粽子建立品牌,放在線上售賣,在傳承傳統節(jié)日的同時,也讓更多人能吃到美味的成都粽。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