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一檔電視文博節(jié)目的熱播,讓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在很多身邊人的眼里,這位2014年從復旦大學調(diào)任上海博物館的“新掌門”,這些年的狀態(tài)就是一個字:忙。
“2017年,我們一年辦了八個臨展,到年末的時候,我們甚至因為三個臨展廳全擺滿了,只能利用我們的大堂,辦了一個和希臘雅典衛(wèi)城博物館的一個合作的展覽。然后呢,因為大英博物館的展覽開了29個夜場,這個在博物館界內(nèi)大概也比較少見的”,楊志剛告訴記者。
楊志剛
上海博物館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走進上博中國古代青銅館,除了享譽世界的大克鼎等豐富文物收藏。最大的特色,是這里擁有相對完整、成系統(tǒng)的中國古代藝術陳列。夏商周等青銅時代各個時期、全國各地出土的各種器類精品,在這里都有展示。
“我們上海博物館最初的展覽形式,五六十年代是歷史陳列,是按時代整個都有,而不是藝術門類陳列。大概經(jīng)過近幾十年,我們幾代人的收集、征集,還有海內(nèi)外收藏家的捐獻,逐漸形成了幾個完整的藝術門類。青銅、陶瓷、書畫,各自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門類的陳列。這種系統(tǒng)的展覽,大概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上海博物館青銅器研究專家葛亮向記者介紹。
50年代初的上海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創(chuàng)建于1952年,最初的館址位于南京西路325號的跑馬總會大樓,與當時的上海圖書館在同一棟樓內(nèi)辦公;1959年10月,上海博物館遷入河南南路16號舊中匯大樓,辦展條件有所改善;1993年8月,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現(xiàn)館舍開工,1996年10月12日全面建成開放。
“93年,上海人民廣場這個館開始動工,到96年是全面建成開放,我覺得這一步踏出去,踏得非常準,也非常有利,那一刻也正好是上海在改革開放的最重要的一個關鍵的時刻,那么上海博物館,應該說是呼應了我們上海這座城市要求改革開放的這樣的一種呼吁和使命,我們把這個社會擔當,擔當起來了”, 楊志剛說。
屈曉丹,是改革開放后,進入上海博物館的第一批講解員。在她的記憶里,1999年上海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聯(lián)袂舉行“古埃及文明展”、2002年上博聯(lián)手北京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館舉辦“晉唐宋元書畫國寶展”和2017年夏天的“大英百物展”,大批觀眾在上海博物館門前大排長龍,觀眾的熱情,讓她印象深刻。
上海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聯(lián)袂舉行“古埃及文明展”
“埃及展,因為它出來了很多木乃伊等等,大家都是在傳說當中聽到的事情,但是現(xiàn)在可以看到了,所以全社會一下子就轟動起來了,我們的觀眾量猛增啊,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排隊的,每天排隊排得最長的,整個都要在人民廣場一半都要排掉了。這就是大展的面貌,到現(xiàn)在為止仍然如此”,屈曉丹告訴記者。
近些年,中國的文博事業(yè)經(jīng)歷了飛速發(fā)展。博物館的展覽早已不再是簡單地把文物擺出來、掛上去就行的事情了。到任三年多,楊志剛一直在思考博物館的堅守和創(chuàng)新。在他看來,包括上博在內(nèi)的中國博物館,目前最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提高優(yōu)質(zhì)公共產(chǎn)品的供給能力,把觀眾放在心里。
“現(xiàn)在的博物館,應該去和公眾,去建立一種新型的一種互動關系。我們這些活動,其實都是在這種新型的互動關系之上,我們來評價它是不是有成效,那么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上海博物館,從辦展覽到做研究,到科學管理,到基礎業(yè)務,文創(chuàng)、社會教育、文化交流,形成一個整體的綜合實力”,楊志剛說。
今年8月,上海博物館赴斯里蘭卡考古隊抵達科倫坡,開始了中斯合作考古項目,在阿萊皮蒂遺址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中國北宋時期的瓷器及斯里蘭卡本地陶片,對于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貿(mào)易路線和貿(mào)易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中斯合作考古
國慶節(jié)前,楊志剛率代表團前往斯里蘭卡,簽署了上海博物館與斯里蘭卡中央文化基金會合作備忘錄。這是中國博物館與斯里蘭卡文化機構首次締結聯(lián)合考古項目,今后5年,雙方將在考古發(fā)掘研究、專業(yè)人員交流、文物保護和科技分析、博物館展覽與教育等領域開展更深入的合作。
“上海博物館,改革開放以后,就是說在國際文化交流方面是走在很前沿的。這些年,我們一方面保持和鞏固我們在這方面的已有的這個強項,同時也在“一帶一路”的框架里面進一步拓展,我們和大概有七八個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簽署了合作備忘錄,這些合作的拓展,能夠確保上海博物館在未來幾年能夠在“一帶一路”方面,做一些比較深入的建設性的工作。這次斯里蘭卡,就是一個帶有戰(zhàn)略性布局的一個比較重要的一個點”,楊志剛說。
如果追溯中國最早出現(xiàn)的博物館,1868年由法國天主教神父在上海建立的“震旦博物院”是其中之一。當歷史走過150年之后,上海這座城市擁有了120多家博物館,記錄下歲月變遷中的風云激蕩。
對標世界,全球各大頂級博物館無一例外,都是所在城市邁入世界頂級城市行列的通行證。作為城市地標之一的上海博物館,已經(jīng)成為上海的一張文化金名片,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的上博東館也已經(jīng)破土動工。上海博物館將致力于成為世界頂級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對上海城市最大的貢獻是,它是具有世界標識的一個文化標桿。在上海博物館可以看到,上海這座城市它的文明所達到的一個高度。我們每天盡管限流8000人次,但是每天都有大批的人排隊要進入博物館,或者等候著要進入博物館看展覽,那么他們既是為歷史上的那些精美的文物、輝煌的歷史所吸引,其實也是為我們當代的上海這座城市,尤其是在文化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所嘆服,這個兩個東西是互相輝映的。上海這座城市,它未來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就是上海博物館要去達到的、要去攀登的高度”,楊志剛說。
(看看新聞Knews記者:金普慶 訾力超 編輯:陳佳雯)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