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兩年,中國航天器將重返月球。
北京時間11月24日22時06分,十幾個小時前成功發(fā)射升空的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修正,繼續(xù)飛向月球。
目前,嫦娥五號只是完成了這次長達20余天的奔月之旅的第一步。而在這次任務中,最為值得關注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嫦娥五號將在月面采集約2公斤的樣品帶回地球。這也意味著,人類將時隔44年再次從月球帶回巖石和土壤樣品。
我們?yōu)楹螆?zhí)著于去月球“挖土”?
我們?yōu)槭裁匆俅稳ピ虑颉巴谕痢??這次的取樣和之前又有何不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告訴看看新聞Knews,去月球“挖土”將其送回地球,最主要的目的為了便于分析月球形成演化歷史,甚至對于了解太陽系和地球的歷史都有幫助。
簡單來說,月球表面主要是月海玄武巖,被稱為月巖。而月壤則是月巖在遭受隕石撞擊、太陽風轟擊和宇宙射線輻射等空間風化作用后形成,其中有大量的月球巖石碎塊、礦物及隕石等物質,大約有幾米到十幾米厚,它們對地球人來說蘊藏著巨大的科學價值和運用價值。
為了去月球“挖土”,主要航天國家都“很拼”。在嫦娥五號之前,只有美國和蘇聯(lián)做到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通過阿波羅計劃中的6次載人登月,從月球總共取回約380公斤的月巖和月壤樣品。同一時期,蘇聯(lián)的三個月球無人探測器取回月球樣品約330克。
肖龍介紹,在美國阿波羅計劃之后,科學家們才能真正在實驗室里研究月球,梳理月球整個生命歷程中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甚至可以說,因為有了阿波羅的樣品,真正的行星地質學才發(fā)展起來。不過,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lián),當時的采樣點主要分布在靠近月球赤道附近的幾個點,樣品并不能代表月球全貌。
“嫦娥五號”在月球挖的是什么土?
在肖龍看來,與美國和蘇聯(lián)的著陸地相比,嫦娥五號的著陸地相當“年輕”,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按計劃,嫦娥五號將著陸在月球正面風暴洋西北部呂姆克山地區(qū),存在大約13億至20億年前的玄武巖,此前從未有其他國家的探測器到訪。
而與之相比,阿波羅樣品的年齡集中在30億至40億年前。嫦娥五號從西北部呂姆克山地區(qū)獲取樣本,將有助于推進對月球火山活動和演化歷史的認識。
除了地球上常見的礦產資源以外,月球上還擁有著地球上非常稀有的氦-3,一種被公認為未來將被廣泛應用的核聚變能源燃料,人們可以利用它實現(xiàn)高效、安全、廉價、清潔無污染發(fā)電。
隨著地球上資源、能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加,將目光放到其它星體上進行能源資源開采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勢,而月球作為距離地球最近的星體,勢必會“近水樓臺先得月”,對月球資源的開發(fā),將來可能成為一種熱潮。
“嫦娥五號”為何最復雜、最有難度?
當然,到月球“挖土”并不止于挖土。這次,嫦娥五號還面臨著首次在月球表面采樣并起飛,首次在月球軌道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攜帶樣品高速返回地球等任務。不同于嫦娥家族的其他探測器一去不復返,嫦娥五號力爭實現(xiàn)每個"首次"都代表著全新的挑戰(zhàn)。
因此,這次嫦娥五號奔月之旅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zhàn),更是中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在特約評論員杜文龍看來,這次嫦娥五號奔月之旅一旦成功,則代表了我國在月軌道之間掌握了全部技術。對嫦娥五號技術的評估,無論是通訊系統(tǒng)、發(fā)射系統(tǒng)、軌道設計,包括整個艙段的設計,能把中國航天的最高實力和最高水平在月球軌道上高高標識,也為后續(xù)的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乃至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可以說是體現(xiàn)中國航天實力的最強注腳。
據(jù)中國國家航天局的計劃介紹,我國探月工程至少已經(jīng)規(guī)劃到嫦娥八號,未來10年中國將在月球南極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
值得注意的是,從月球取回兩公斤月壤,它的價值絕不只是兩公斤月壤!杜文龍?zhí)嵝训馈_@主要是因為月球探測可以為國家經(jīng)濟技術發(fā)展產生巨大的附加效應,對材料、通訊,發(fā)射、軌道機動技術等領域,都將帶來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帶動和輻射效應。
當年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所衍生出的網(wǎng)絡技術、航天技術、衛(wèi)星實用技術,都已經(jīng)證明登月工程對于國家綜合技術水平有巨大的帶動效應。我國的探月工程,也必將會對國家的工業(yè)體系和創(chuàng)新能力起到巨大的激勵和輻射作用。
半個世紀過去,在探索太空的賽道上,我們中國逐漸從“跟跑”變成現(xiàn)在“并跑”,甚至將在更多領域成為“領跑”。在未來,中國仍將步履不停。
(看看新聞Knews編輯 李瑤 趙歆)
劍網(wǎng)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