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即將過半,各大高校參觀熱潮高居不下,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往來于各大高校尤其是名校之間,感受學校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和濃厚的學術氛圍。不過,隨著游客數量暴增,校園內人滿為患,環(huán)境衛(wèi)生、用餐秩序等面臨挑戰(zhàn),不少在校師生也忍不住在社交媒體上吐槽游客的不文明行為。
記者在復旦大學觀察發(fā)現,由于暑期參觀無需預約,隨著游客的蜂擁而來,校園內原本寧靜有序的氛圍逐漸被打破。食堂內,在僅供師生使用的時段內,游客卻大排長龍、隨意落座甚至占座,還有一些兒童奔跑嬉戲。在增加保潔人員工作量的同時,也影響了不少師生就餐。
雖然是暑期,校內仍有部分教學活動在正常進行。但有些游客對樹在部分教學樓門口的“謝絕參觀”提示牌熟視無睹,擅自進入樓內徘徊。還有研學團的組織者或導游通過大喇叭進行講解,嚴重干擾了教學秩序。
多重困擾之下,復旦大學目前已啟動動態(tài)限流的措施,將根據校園內游客數量動態(tài)調整入園措施。
類似的困擾,不少高校都感同身受,也都采取了一些應對措施。比如,清華大學今年就特別明確,由于進校名額有限,一些游學項目呈現出不少亂象,因此,謝絕商業(yè)機構組織人員到校內開展“一日游”活動。此外,據網友反映,安徽大學龍河校區(qū)謝絕校外人士進校。安大官方對他的回復是:由于校園面積小、校內資源缺乏、校內基礎設施尚不充足,目前無法完全對外開放。如有外來人員需辦理公事,可通過對接單位預約申請。
事實上,“大學校園是否應該開放”這一話題多次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
有輿論認為,大學是寶貴公共資源,向社會開放可以最大程度地發(fā)揮獨特作用,更好地回饋社會和納稅人;有網友覺得大學畢竟是國家建設的,有服務公眾的義務,封閉不利于知識傳播和資源共享。還有媒體人提出,可以把校園當公園,兩者的共同點都是風景優(yōu)美,能為人帶來美的享受。
其實,對部分大學而言,其校園早已部分開放。在寒暑假期間,一些知名高校允許游客及各類研學團隊,經預約由指定校門進出參觀;有的高校內體育場館、圖書館等設施,節(jié)假日也對社會開放。但是正如剛剛的片子中所看到的,完全開放以后,大量游客進入校園,也帶來了校園秩序混亂、安全隱患增多、管理成本提高等問題。
記者注意到,教育部曾就相關問題進行答復時指出,大學校園更好向社會公眾開放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大學更好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在不影響學校正常秩序和師生學習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園開放和內部管理達到平衡。
那么,怎么處理好這個平衡?大學是否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開放校園?對于游客來說,開放校園與旅游景區(qū)的邊界又在哪里?
特約評論員谷松認為,現代大學不僅是學術機構,也是社會公器,它有公共資源屬性,同時社會服務職責也不容忽視,更何況,開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本就是大學精神的應有之義。在社會倡導開放普惠、公眾呼喚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的當下,更應當允許公眾走進大學校園。但是考慮到各個學校之間的差異,在開放與否、開放范圍、規(guī)模、時間等問題上,大學應該有自主權。
谷松表示,此時討論這個話題,本質上其實不是開放的問題,而是開放之后衍生出來的一些亂象該如何規(guī)范。大學校園不是旅游景區(qū),不應該等同于旅游目的地打卡地。有些游客在教學區(qū)大聲喧嘩,破壞校內的景觀,還有一些機構推出了盈利性的這種商業(yè)服務,都是要杜絕和規(guī)范的。家長喜歡帶孩子到名校參觀,是一種望子成龍的心理,他們渴望文化熏陶、渴求思想碰撞,這些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參觀大學并不能提高考試分數,這也是常識。因此,游覽觀光不能干擾大學的正常秩序,這是底線;大學良好的氛圍不能被商業(yè)化,這是邊界。開放要有度,要有人性化的規(guī)范和精細化的管理。比如說,可以通過控制參觀人數,規(guī)定參觀路線和范圍等方式,努力實現參觀活動與教學科研的相對隔離;還可以建立黑名單制度、組織志愿者導覽講解服務等。雖然這些措施會導致管理成本的增加,但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不只是為公眾走進來提供了可能,更為大學生走出去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便利條件。
編輯: | 陳昱卉 翟靜 |
責編: | 金梅 |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