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月7日開播以來,東方衛(wèi)視思想政論節(jié)目《這就是中國》已經陪伴觀眾走過了近五年的歷程,并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而積極的影響。在9月4日晚播出的頗具紀念意義的第200期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攜手中國社科院歷史學部主任、一級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教授,圍繞“中華文明就像一顆恒星”這一主題,一同致敬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
張教授提到,記得一位歐洲哲人曾把世界上的作家分為流星、行星、恒星三類。第一類的影響只是轉瞬之間,第二類像行星,影響更為長久,第三類像恒星,其光輝和影響是最為久遠的。
其實,世界上的國家分類也大致如此。很多國家像是流星,它們一閃即逝,某些特殊的歷史事件會把它們偶爾推向國際舞臺,但不久可能就銷聲匿跡了。美國則更像第二類,美國是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有不少衛(wèi)星圍繞著這顆行星轉,但行星只能管它那個系統(tǒng),而美國所管的這個系統(tǒng)正在全面走下坡。美國有現代國家的所有特征,但缺少一種深遠文明的智慧光芒,只是因為這顆行星離我們比較近,其亮度看上去似乎比遠處的恒星還亮,但這是假象。
“文明型國家”中國更像一顆恒星,它經歷了無數歲月,一直守望著太空,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獨立閃爍著自己的光芒。因為恒星太高了、太遠了,它的光輝需要很多年后才被世人所看到,但一旦人們意識到這是一顆恒星,而不是行星時,人類對它的認識、對其它行星的認識、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都會之為改變。
恒星和行星是不一樣的,大小不一樣、質地不一樣、組成不一樣,運行軌道也不一樣。恒星的光芒源于自己,也更為深遠和明亮。
某種意義上,這種對中國和美國的重新認知,正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進入“后美國時代”的一個主要特征。隨著這種認知的不斷深化,中國自身已經永遠不一樣了,世界也永遠不一樣了。
(素材來源:《這就是中國》節(jié)目組 編輯:劉清揚)
劍網行動舉報電話:12318(市文化執(zhí)法總隊)、021-64334547(市版權局)
Copyright ? 2016 Kankanews.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看東方(上海)傳媒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全部評論
暫無評論,快來發(fā)表你的評論吧